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及"双碳"目标背景下,核电战略地位凸显,2025年4月国务院核准5个工程共10台新机组,延续了核电项目常态化审批节奏,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待建核电机组达112台,装机约1.25亿千瓦,规模全球第一,预计到2035年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5亿千瓦[3] - 核能国际合作前景可期,美国加速核能建设,欧盟预计2050年前投资约2410亿欧元提升核电装机,世界银行解除核能项目融资禁令,多国对核能态度转暖,中核集团向全球推介"华龙一号"、"玲龙一号"及高温气冷堆技术[3] - 建筑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限制超高层建筑,为行业带来新机遇,基础设施行业在政策驱动下保持韧性,2025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2.8%[3] - 国际工程市场呈现增长势头,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81.2亿美元,同比增长8.1%,新签合同额达1299亿美元,同比增长12.4%,智慧城市、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等领域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4]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业务分为核电工程建设及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两大板块,是我国核电建设龙头企业,并积极拓展工业与民用建设业务[5] - 核电工程是核心业务,作为全球唯一一家40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企业,具备各种堆型及规格的核电建造技术与能力,国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报告期内实现1台机组完成FCD(陆丰1号机组),1台机组正式商运(漳州1号机组),截至2025年6月30日,在建核电机组32台,已建在运核电机组65台[6] - 核电工程报告期内新签合同308.90亿元,同比增长34.67%,营业收入177.54亿元,同比增长17.71%[6] - 工业与民用工程覆盖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新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具备完整产业链及实施能力,报告期内新签合同535.85亿元,同比下降0.21%,营业收入303.76亿元,同比下降[7] 经营业绩表现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534.72亿元,同比下降2.11%,营业成本482.26亿元,同比下降2.10%,利润总额14.32亿元,同比下降9.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8亿元,同比下降16.48%[2] - 基本每股收益0.26元/股,同比下降13.33%,稀释每股收益0.25元/股,同比下降13.7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67%,减少1.04个百分点[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4.85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8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5.62亿元,同比增长95.93%[2][17] - 总资产2471.97亿元,同比增长9.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31.86亿元,同比增长8.84%[2] 市场开发与技术创新 - 报告期内累计新签合同额844.75亿元,中标太平岭3/4号、防城港5/6号、徐圩1/2号等核岛安装工程,以及三门5/6号常规岛土建、台山3/4号核岛土建工程,核电项目累计中标金额再创新高[8] - 与法国电力签署《核电先进建造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及《EPR2特别任务战略性咨询合同补充协议》,承接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陆域取排水工程项目、徐闻东二海上风电项目EPC总承包等重大项目[8] - 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核电工程建设数智化转型,构建以数字孪生技术和虚拟建造技术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平台,在廉江、漳州、徐圩等核电项目上线应用,中核二二、中核二三、中核华兴后台加工基地实现智能化升级改造[9] -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9项,同比增长25%,完成AI+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编制,1项人工智能高价值场景获得中核集团立项[9] 财务与资产状况 - 货币资金184.75亿元,同比增长39.88%,主要系发行可续期公司债收到现金所致,应收账款448.61亿元,同比增长4.30%,合同资产885.27亿元,同比增长22.29%[18] - 短期借款332.14亿元,同比增长75.78%,长期借款399.75亿元,同比增长8.39%,应付账款627.25亿元,同比增长0.95%[18] - 受限资产合计342.39亿元,包括受限货币资金19.41亿元,质押借款受限的应收账款14.73亿元及长期应收款69.03亿元,抵押借款受限的无形资产229.22亿元等[19] - 研发费用12.60亿元,同比增长10.33%,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在核电等重点施工领域加大研发投入[17] 公司治理与战略 - 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台账共193项,完成185项,总体完成率95.8%,深化现代企业管理,卓越绩效贯标全面启动,中核二三、中核华兴两家双百企业连续四年获国资委考核标杆[10] - 持续构建"科技委+科研需求和管理部门+创新研究院+各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体系,拥有多家博士后创新基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 - 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五统一"推动国际化经营高质量发展,业务结构多元化,延伸在核电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强大能力和建设经验[15] - 建立健全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全级次任期制和契约化考核,构建多维度中长期激励体系,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深化人才自主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16]
中国核建: 中国核建2025年半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