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富创精密: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行业前景与市场机遇 - 全球半导体制造行业持续强劲增长,预计2024年底至2028年产能以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先进工艺产能(7纳米及以下)预计从2024年每月85万片晶圆增长到2028年140万片晶圆,增长约69%,复合年增长率约14% [7] - 先进工艺设备资本支出预计从2024年26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500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 [7] - 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预计达1,255亿美元(同比增长7.4%),2026年有望攀升至1,381亿美元,实现连续三年增长 [8] - 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到496亿美元,同比增长35%,连续第五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 [8] - 全球半导体零部件市场规模超600亿美元,中国大陆半导体零部件市场规模超263亿美元 [9] - AI技术爆发式应用持续推升先进制程需求,美国BIS制裁升级导致进口供应链承压,政策与地缘政治因素全面加速国产化进程 [9] 公司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172,377.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4% [4][27] - 利润总额1,982.49万元,同比下降84.92%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7.64万元,同比下降89.92% [4][2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2.43万元,同比下降101.45% [4][27]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948.73万元,上年同期为-10,028.37万元 [4][27] - 研发费用12,120.13万元,同比增长18.12% [23][27] - 总资产905,650.82万元,较上年度末增长8.38% [4] 战略投入与成本结构 - 公司围绕"产能前置、技术前置、人才前置"的中长期战略,主动加大关键资源、先进产能及人才方面的前瞻性投入 [5] - 新增产能导致折旧费用同比增加约5,173万元,其中计入期间费用的折旧费1,566万元,计入生产相关的折旧费3,607万元 [5] - 整体人工成本发生额增加约11,442万元,其中生产类人工成本同比增加约7,754万元,运营、市场、研发类人工成本同比增加约3,688万元 [5] - 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收入增速超30% [4]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在匀气盘领域实现多型号量产突破:螺纹斜孔匀气盘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并应用于PEALD机台;加热匀气盘完成研发并加速推进客户验证,可适配CVD、ETCH等核心机台;交叉孔焊接匀气盘实现量产突破,主要配套ALD、PVD设备 [11] - 2025年上半年部分大客户匀气盘订单同比增速分别达74% [11] - 表面处理技术取得突破:自主开发"致密YO涂层"2024年完成国内头部客户首件认证后,2025年快速导入量产阶段;"含氟涂层"通过国际龙头客户认证,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上半年实现小批量订单交付 [20] - 纳米薄膜技术全面量产交付:"O系列膜层"通过国内头部客户认证并稳定应用于核心部件;"N系列膜层"锁定国内头部客户年百万级订单 [21] - 焊接技术矩阵持续优化:电子束焊接技术通过多工位焊接平台及工艺优化,单位焊接效率提升30%;真空钎焊技术钎着率高达95% [21][22] - 气体传输系统突破国内湿法设备客户,实现订单同比大幅增长,产品成功应用于ETCH、ALD、CVD、外延及RTP等关键半导体设备 [23] 产能建设与全球化布局 - 多工厂物理隔离运营模式严格执行客户IP保护措施,巩固与大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 [13] - 北京工厂定位为国内头部设备公司的重点配套基地,预计2025年投产,首条匀气盘专线已顺利投产 [12] - 新加坡工厂已于2024年通过核心客户认证并实现交付,依托属地化服务优势及有利关税条件提升国际竞争力 [12][13] - 联合战略投资人收购国际品牌Compart股权,打通气体传输系统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研发效率和关键产品自主可控能力 [13] 研发与创新能力 - 截至报告期末共获得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358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实用新型专利28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 [23] - 报告期内新增专利申请32个,获得专利授权35个 [23] - 研发人员数量498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 [23]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6,962.53万元,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3.98万元 [23] - 重点研发项目包括高性能涂层工艺开发、核心功能部件开发、精密机械制造工艺优化、气体传输系统工艺技术开发等 [24] 客户与市场拓展 - 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合计达75%以上 [10] - 通过平台化战略聚焦技术优化、产品与服务升级,深化属地化布局和拓展业务协同 [10][12] - 北京亦盛新签订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以上,单季度利润由负转正 [13] 运营效率提升 - 智能工艺成功拓展至钣金与车床业务,钣金业务形成智能工艺1.0版本,机加智能工艺迭代至3.0版本,部分工艺编制效率提升超50% [14] - 构建精准预防型"黑白知识库",将被动纠错转型为主动防御机制,提升工艺风险预判能力与质量管控水平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