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6.51亿元,同比增长11.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9亿元,同比增长93.35%,主要受益于船舶行业增长势头、柴油机板块销售规模扩大、产品价格提升及成本控制措施见效 [9][15] - 新签合同339.19亿元,同比增长25.42%,手持合同627.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显示订单储备充足 [9] - 拟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派现0.8161元(含税),合计1.84亿元,延续股东回报政策 [1][23]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76.51亿元(+11.22%),营业成本230.92亿元(+5.36%),毛利率提升4.80个百分点至16.37% [15] - 归母净利润9.19亿元(+93.35%),扣非归母净利润8.65亿元(+106.39%),因柴油机及船用机械板块量价齐升 [9][15][21]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2.88亿元(+10.91%),因订单交付增加及收款改善;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4.65亿元(-91.87%),因定期存款增加;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1.36亿元(-12.77%),因分红支出 [15] - 货币资金416.05亿元(+10.20%),合同负债232.14亿元(+12.02%),反映预收款增长及资金充裕 [15] 业务板块表现 - 柴油机板块:低速机交付台套数同比增长18%,新接台套数同比增长47%;中高速柴油机交付台套数同比增长35%,新接台套数同比增长32% [10] - 船用机械板块:锚绞机交付台套数同比增长11%,新接台套数同比增长26%;舵机交付台套数同比增长26%,新接台套数同比增长61%;吊机交付台套数同比增长375% [10] - 应用产业:燃气轮机新接台套数同比增长56%,铅酸蓄电池新接只数同比增长1.7%,锂电池新接功率同比增长20%,偏航变桨新接台套数同比增长62%,风电齿轮箱新接台套数同比增长81% [10] 行业与市场地位 - 船舶行业持续增长,公司为国内海军舰船动力主要供应商,在防务领域占据细分市场领先地位(如汽轮机装置100%份额) [3][13][14] - 民用领域:低速柴油机国内市场份额领先,具备MAN、WinGD全系列制造能力及双燃料(LNG、甲醇等)技术;中高速柴油机在应急发电等细分市场领先;化学动力产品适配奔驰、宝马等高端车厂 [5][6][7] - 新兴领域布局:锂电储能聚焦家庭与风光储能,核电业务覆盖特种阀门、辐射监测(KRT系统市占率领先),工业齿轮箱打破国外垄断 [8][14] 技术创新与产品进展 - 柴油机技术:交付甲醇双燃料低速机10X92DF-M-1.0-LPSCR、8S50ME-C9.7-GI-HPSCR双燃料发动机等,推进低碳零碳转型 [10][21] - 化学动力:推出118款海外适配电池产品及5款驻车空调用电池,提升市场适配性 [10] - 机电配套:完成偏航变桨第三代产品在金风科技的应用,拓展高附加值领域 [10] 公司治理与战略 - 推进发行可转换债券及支付现金收购中船柴油机100%股权,交易获交易所受理,旨在整合动力资产 [11][12] - 完善治理结构:增补董事、聘任总会计师/董秘,优化管理层考核与任期制 [23] - 深化成本工程与供应链建设,三项费用压控见效(销售费用-9.61%,财务费用-69.62%) [15] 行业环境与风险应对 - 全球新船订单2025年上半年显著下降,公司通过产品结构优化(低碳零碳技术)及客户维护应对不确定性 [19] - 原材料价格波动通过集中采购、价格联动机制管控;汇率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远期外汇合约)对冲 [19][20] - 环保合规投入加大,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法规 [20]
中国动力: 中国动力2025年半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