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产业升级与投资机会 - 大模型快速迭代推动"算力—数据—应用"全链条升级 算力需求持续攀升 高性能GPU 液冷散热 电源 光模块 PCB等AI基础设施需求长期向上 海外科技巨头提升资本开支预期 [2] - 应用端加速落地 大模型能力增强降低企业自动化成本 催生新一轮SaaS 垂直行业AI应用和智能硬件需求 [2] - 生态竞争加剧 头部模型厂商形成平台化能力并向上下游延伸 产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缺乏差异化定位和垂直场景理解的小厂易被淘汰 [2] 万兴科技大模型战略布局 - 公司发布万兴天幕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1.0版本 针对多模态领域特别是图片和视频生成的先天性不足问题 [4] - 视频大模型数据量庞大 算力要求高 技术门槛难跨越 公司在1 0至2 0版本间适度放缓推进节奏 [4] - 与华为合作升级天幕大模型至2 0版本 在质量 推理速度 可控性 运镜等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5]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前景 - 文本大模型优化空间逐渐缩小 算法升级空间有限 全球能优化模型的人员可能不超过1000人 [9] - 互联网数据量达极限 算力消耗优化空间见底 大模型难以实现巨大质的飞跃 [9] -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空间更广阔 算力消耗量巨大 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9] 产品矩阵与商业化策略 - 采用矩阵化产品策略 让单品在行业内跻身前三位 通过"平台+创业者"模式赋能AI创业者 [12] - 推出万兴天幕AI手机App 万兴天幕创作广场和万兴天幕创作引擎三个层级产品 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6] - 产品商业化注重技术 市场和用户紧密联系 通过用户共创提升产品功能 避免陷入技术陷阱 [16] AI应用估值重估逻辑 - AI应用厂商估值重估反映"从技术热潮到商业兑现"阶段转换 对幻觉敏感度低的领域如营销 Coding 客服 图文视频生成等出现清晰商业化案例 [14] - 相关上市公司二季度景气度有边际变化 生产力工具属性带来市场"囚徒博弈"困境 市场用更低风险折现率定价 [14] - 短期关注现金流改善 客户增长或复制边际速度 中期关注垂直场景数据壁垒和行业标准 长期关注平台化能力和规模效应 [15] 中国AI产业全球竞争力 - 中国拥有统一大市场和"一带一路"倡议外溢效应 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20] - 数字化消费市场和产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丰富 从电商 短视频到智能制造 机器人等为AI落地提供土壤 [22] - 产业链完善 从芯片设计 服务器制造 液冷散热到软件平台与垂直应用 供应链整合能力全球领先 [22] - 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基础设施和试点应用支持使企业试错周期更短 [22] - AI人才密度高 中国近5 3万名AI人才 占全球57 7% 海外巨头核心研发团队多有华人身影 [22] 投资筛选维度 - 关注商业模式扩展性 产品标准化和全球市场扩张能力 [22] - 行业Know-how与壁垒 模型能力与垂直行业结合打造新护城河 [22] - 成本优势 通过自研 深度优化模型或软硬协同降低推理成本 [22] - 强客户黏性 单个产品深度超越对手 矩阵化产品线提升客户黏性 [22]
技术迭代+商业落地,AI多模态及AI应用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