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核心内容 - 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于9月1日正式实施 针对全国超3亿辆电动自行车 [1] - 强化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要求 限制塑料使用量 从源头减少易燃材料使用 [1] - 要求电池组、控制器和限速器采用"三位一体"防篡改设计 杜绝非法改装可能 [1] - 设置生产过渡期至2025年8月31日 销售过渡期至2025年11月30日 2025年12月1日起市场必须全部销售新国标车 [2] 行业影响分析 - 3C认证和生产许可证审核趋严 叠加环保监管压力 行业将加速洗牌 产能向头部企业集中 [1] - 全国在用电动自行车约3.8亿辆 存在大量老旧车和改装车 去年通过"以旧换新"淘汰1200多万辆老旧车 [8] - 涉电动自行车伤亡事故中近六成车辆超出原设计时速 旧标准无法覆盖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新风险 [2] 企业应对措施 - 绿源集团已全面升级产品线并推进技术革新 两款车型首批通过新国标CCC认证 生产线改造基本完成 [3] - 爱玛科技采用"以销定产"模式 自9月1日起不再生产旧国标车型 依托数智化系统辅助经销商制定销售计划 [4] - 多家企业鼓励门店参与政府"以旧换新"活动 对交售老旧锂离子电池车并购买铅酸电池车型的消费者提供额外补贴 [4] 技术升级要求 - 明确锂电池需通过热失控、过充、短路等严苛测试 强制配备电池管理系统(BMS) 推动电池向高安全性磷酸铁锂路线转型 [5] - 新国标车限速25公里/小时 车型偏小但安全性更高 配备后视镜和转向灯 车身标有"CCC"认证标志 [3] 市场分层趋势 - 合规基础款主导下沉市场 价格区间约在1500元至2500元 [6] - 高端智能款配备自动驾驶辅助、语音交互等功能 售价普遍突破5000元 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6] 产业链协同创新 -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需研发符合新规材料 中游制造商需对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升级优化 [6] - 企业拓展跨行业供应链 如引入汽车供应商以满足适配要求 [6] - 通过轻量化材料与工艺创新提升车架强度与续航 通过算法优化实现精准续航预测与多模式动力输出 [7] 行业发展模式转变 - 企业从"硬件销售"转向"硬件+软件+服务"模式 业务延伸至二手交易、电池租赁、更换、定制化及维修保养等领域 [7] - 雅迪控股2016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 新日股份2017年4月登陆上交所主板 九号公司和小牛电动相继上市 [8] - 上市公司凭借研发投入与规模优势率先完成技术升级 部分IPO募投项目成果已投入使用 [8]
新国标落地引领电动自行车进入“安全为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