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多家港股上市企业AI相关收入显著增长 行业正从概念炒作转向可持续商业价值实现阶段 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1][2][5] 公司AI收入表现 - 阿里巴巴阿里云外部商业化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 AI收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 AI相关收入连续8季度三位数增长 云业务季度收入同比涨26%至333.98亿元 增速创三年新高 [1][2] - 商汤科技生成式AI收入增幅73%达18.16亿元 占集团收入比例从60.4%提升至77.0% 传统视觉AI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8%至4.36亿元 [1][2][3] - 云知声营业收入4.0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0.2% 大模型收入大幅飙涨457%至近1亿元 AI芯片出货量达1650万颗 较2024年上半年增加0.7% [1][3] - 百望股份上半年实现营收3.476亿元 同比增长23.5% AI相关业务收入首次突破达6086万元 占比17.5% [1][3] 行业发展趋势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普及率超90% [5] - AI产业按照新基建、新系统、新终端和新服务路径发展 算力消耗将大规模增长 行业大模型研发部署将产生红利 智能体与终端结合将重塑各类产品 [5][6] - AI应用场景包括B端和C端 B端以智能体为核心在营销、办公、教育等领域实现降本增效 C端通过硬件集成和多模态重塑提升用户体验 [6][7] 商业化进展 - 阿里巴巴坚持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现阶段优先级在于获取更多用户应用场景而非提升毛利率 [2] - 商汤科技AI解决方案在超算平台项目、轨交、医疗等领域渗透增加 视觉AI板块服务国内外客户660余家 复购比例57% [2][3] - 云知声AI芯片及模块类产品在白电市场和教育平板市场有所增长 相关收入达4888.10万元 较2024年同期增加5.8% [3] - 百望股份发布企业级智能体矩阵 与中远海运科技联合发布全球税务合规智能体一体机 [3] 发展现状 - AI已进入从算力投入、云服务消耗到商业收入的闭环 AI应用起量加速了商业化进程 [6] - 整体AI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 企业仍需探索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和优化产品体验的路径 盈利模式仍依赖传统业务输血 [1][7] - 智能体发展目前更多偏向工具类和人机协同 数据将成为智能体决策的核心燃料 [6]
多家上市企业AI收入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