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Engineer.ai于2016年创立 旨在为企业提供应用程序开发平台[5] - 2018年获得首轮大型风投时未提及AI定位 当时全球.ai域名不足15000个[5] - 2023年完成由卡塔尔投资局领投的最后一轮融资 总融资额达4.5亿美元[6][7] - 2024年公司估值达15亿美元 成为欧洲最大AI独角兽之一[3] - 2024年冬季董事会发现财务问题 首席执行官辞职 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3][18] 财务问题 - 2023财年报告收入1.57亿美元 实际仅4200万美元 虚报比例达73%[18] - 2024财年报告收入2.17亿美元 实际仅5100万美元 虚报比例达76%[18] - 破产前现金储备仅700万美元 后续筹集7500万美元仍无法维持运营[3][4] - 欠亚马逊云服务8500万美元 欠微软3000万美元[4][18] - 债权人扣押新加坡账户资金 导致无法支付英美员工工资[4] 营销与支出 - 2024年营销推广投入4200万美元 占收入比例高达80%[10] - 品牌支出在一年内翻两番 员工数量增长至1500人[10] - 频繁参与国际顶级科技会议 包括Web峰会 TechCrunch Disrupt和Gitex Global[9] - 首席执行官以"首席魔法师"形象活跃于媒体 身着标志性毛衣增加辨识度[10][11] 技术真实性争议 - 核心产品Natasha被指控由700名印度程序员手动操作 而非AI系统[20] - 2019年《华尔街日报》揭露平台严重依赖人工承包商而非人工智能[14][20] - 内部开发体验混乱 UI引擎无法生成可用代码 自动化流程徒有其表[21] - 前员工证实两年间未见成功交付项目 公司持续接单但无法兑现承诺[20] 管理层与监管问题 - 2019年美国高管起诉公司使用两套账簿 将公司比作Theranos[13] - 创始人被指控使用公款维持奢侈生活 包括私人厨师和游艇旅行[1][13] - 公司荣获《Fast Company》AI创新力第三名 但被合作伙伴摩根大通否认业务关系[11] - 创始人2024年获安永年度企业家奖 但最终未获全球奖项[12] - 纽约南区检察官正对公司展开调查 涉嫌欺诈投资者[25] 行业现象 - .ai域名数量从2018年不足15000个增长至2024年日均1500个注册 年底预计超100万个[5] - 虚假AI公司在硅谷盛行 术语化营销成为融资手段 实际技术含量存疑[23] - 同类公司Nate因虚假AI宣传被起诉 投资者损失4000万美元[24] - GameOn AI公司涉嫌盗用公款6000万美元 被SEC指控欺诈[25]
AI公司创始人现跑路迪拜,80%收入烧广告、假账骗投资人,微软都被坑:硅谷的第一个AI大泡沫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