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圳原副市长唐杰:大量的科学和产业无关,但产业的0-1一定来自科学

深圳创新模式与产业转型 - 深圳产业转型经历三阶段:模块化组装(血汗工厂)、模仿制造(山寨城市)、创新阶段(2015-2017年标志为世界创新中心排名第二)[2] - 专利技术发展轨迹:三来一补时期无专利,模仿阶段专利快速上升,创新阶段呈折线型陡增[2] - 2024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PCT专利申请116,411件,科学出版物175,364篇,占全球总量11.2%,排名全球第二[5][7] 城市创新竞争力对比 - 北京2005年后创新专利量迅速抛离上海,2020年深圳追上上海,当前北京核心创新专利总量相当于上海与深圳之和[4] - 北京以科学发现见长(出版物308,561篇),深圳以产业创新为特征(专利显著高于出版物),类似东京模式[5] - 2024年全球创新集群排名:东京-横滨第一(PCT申请134,769件),深圳-香港-广州第二,北京第三(PCT申请42,490件)[7] 比亚迪技术创新路径 - 三阶段发展:从模仿制造(F3车型为丰田价格一半且单一型号销300万辆)到材料科学突破(发动机更轻量高效),再到电池电机技术全球领先[8] - 电机转速技术超越:从6000转(落后主流1.3-1.4万转)到3.05万转(超越全球主流2.7万转),涉及电磁学原理及材料创新[9] - 当前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稳定达1/3[9] 大疆创新生态构建 - 基于深圳ICT产业基础:华强北零部件集散生态使创新者可通过采购组装新产品(如翻译耳机、智能戒指等)[9][11] - 技术融合:传统碳纤维航模技术与手机电池、信号传输、陀螺仪等数字技术结合,形成全球领先无人机技术[11] - 政府支持核心技术创新:仅投入8000万支持永磁材料技术即催生新产业[16] 华为科学转化突破 - 从交换机代理到5G技术全球领先:投入6亿美元、11万人攻克极化码理论,通过大规模试错算法及硬件优化实现突破[11] - 5G专利占全球40%,推动深圳成为世界5G第一城,并首次建立中国主导的通讯行业国际标准[11][12] - 创新模式:将纯数学问题转化为产业技术,结合国际合作形成标准[12] 深圳创新基础与人才优势 - 产业特征:聚焦ICT及数字技术领域,内部分工与周边城市协同密切,多元化产业交融(如新能源汽车、通信、无人机)[15] -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5年增至14年(相当于OECD国家百年进程),形成复杂人力资本网络[15] - 人才结构完备:具备前沿科学家、工程师、工程企业家及产业技术人才,并可全国吸引补充[15] 政府政策与场景支持 - 应用场景推动技术落地:新能源汽车"五年三万辆"计划(1.5万辆公交+1.5万辆出租),投入360亿4年半实现[16] - 政策导向:从补贴性产业政策转向创新政策及公共政策,支持基础研究(如华为、大疆核心技术创新)[16] - 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知识转化产业技术,推动多元化复杂创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