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定位与商业模式 - 公司定位为具身智能领域的英伟达 专注于提供本体、小脑和模型开发工具链 而非直接进入具体场景[3][22] - 商业模式服务三类目标客户IDS:Innovator(科研院所/科技公司)、Developer(功能开发者)、System Integrator(系统集成商) 分别对应技术创新、开发创新和方案创新[4][20] - 商业策略相比同行后退一步 不直接服务终端用户 而是通过工具链赋能下游客户开发应用[4][22] 行业落地挑战 - 机器人落地难的核心在于OPEX(运营支出)被低估 占整体价值链80%-90% 而CAPEX(资本支出)仅占10%-20%[8] - 行业普遍存在技术业务脱节问题:懂技术者不懂业务 懂业务者不懂技术 导致项目后期维护成本极高[9] - 当前行业困境表现为项目越多亏损越大 因最后10%的落地难度需要耗费超预期资源(如需搭配算法博士)[9][10] 技术路径选择 - 重点研发带腿机器人形态(双足/人形) 因腿部运动控制需小脑AI化 能大幅缩短开发周期[15][16] - 摒弃轮式双臂机器人方案 认为其属于成熟红海领域 本质是供应链逻辑而非技术创新[15][16] - 小脑AI化实现从符号推导到数据训练的范式转变 通过仿真数据训练控制器提升效率[18] 数据战略与工业母机 - 反对盲目堆砌真机数据 主张高效利用仿真数据与互联网视频数据降低模型开发成本[24][25] - 提出工业母机概念:核心是通过数据降维打击 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持续生产具身模型[3][24] - 关键竞争力在于视频数据利用能力 而非单纯数据量堆砌 强调从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6] 形态分类与价值判断 - 将机器人分为四类:机械臂、轮式双臂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纯腿机器人[13] - 人形机器人虽无立即落地场景 但是CAPEX最优解 且最能发挥大脑价值的形态[12][19] - 腿部核心价值在于地形适应能力 解决从A点到B点的移动问题[14]
专访逐际动力张巍:不搞定最后一公里,会“杀死”机器人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