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背景与目的 - 公司拟收购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以切入锂电池隔膜领域[2] - 标的资产与公司同属高分子薄膜材料领域 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1.18亿元[2] - 交易完成后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 资产负债率从27.07%上升至49.39%[2] 产业链协同效应 - 双方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存在重叠(如大韩油化聚烯烃产品) 可整合采购需求增强议价能力[3][4] - 生产设备供应商均为头部薄膜设备制造商(德国布鲁克纳/日本制钢所/日本芝浦等) 可提升设备采购议价能力[4][6] - 下游客户资源互补:公司可借助标的客户切入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 标的可利用公司资源探索非锂电池应用[4][14] 生产工艺与技术协同 - 双方均采用"熔融挤出→双向拉伸→冷却定型"基础工艺路线[5] - 公司掌握拉伸成膜/表面涂覆/薄膜金属化等工艺 标的拥有超薄高强隔膜制造/微孔制备等湿法隔膜专有技术[5][8] - 可共同优化生产流程 共建质量控制平台 共享检测技术与设备[5][15] 生产设备协同 - 核心产品均使用双向拉伸工艺 设备架构均遵循"挤出-拉伸-定型"设计[6][7] - 双方在设备调试/改造/升级方面有深厚积累 可联合推进国产设备应用[7][9] - 设备运行均要求高精度控制 在薄膜厚度均匀性/张力与速度控制等方面具有共性[6] 核心技术协同 - 原料端可通过材料科学融合优化隔膜热稳定性/机械性能 推进关键原材料国产化[8][9] - 生产端可迁移薄膜加工工艺专利(如流延挤出/涂布技术)优化双方生产流程[9][15] - 设备端可共享设备调试经验 联合开发智能化隔膜产线[7][9] 收购必要性 -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标的属于《监管规则适用指引》确定的新材料产业[11] - 契合公司作为广新集团新材料上市平台的发展战略 可延伸高分子薄膜材料产业链[12][13] - 通过切入锂电池隔膜领域丰富新能源产品布局 提高持续经营能力[13][15] 整合管控安排 - 保持标的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稳定 将员工纳入统一管理体系[16] - 提名包括董事长在内的全部董事人选 委派财务总监直接管理财务工作[17] - 原经营管理层继续担任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确保业务连续性[17] 财务整合措施 - 将标的纳入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体系 统一管控预算/核算/资金/融资等事项[19] - 向标的委派财务总监 加强日常财务指导监督[19] - 利用上市公司信用体系降低标的融资成本 提升资金使用效率[19] 标的公司行业地位 - 2024年全球湿法隔膜市场出货量市占率15.6%排名第二 中国市场份额18%排名第二[27][32] - 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拥有境内专利302项/境外专利7项[16][36] - 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头部电池厂商[32] 标的核心竞争力 - 掌握超薄高强隔膜制造/微孔制备/矩阵式点涂等先进生产技术[8][37] - 2024年5μm超薄高强基膜产品出货量市占率达63% 排名行业第一[38][40] - 拥有70%以上2023年后投产的先进大宽幅设备产能 2027年产能将达70.99亿平方米[41] 行业供需状况 - 2024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1545.1GWh同比增长28.5% 2030年预计达5127.3GWh[24] - 2024年中国湿法隔膜出货量172.5亿平方米 2027年预计达295亿平方米[26][28] - 行业前五大企业2024年合计市占率87% 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超80%[27][28] 技术迭代趋势 - 隔膜向轻薄化(3μm及以下)/适配快充/高安全性方向发展[29] - 要求基膜穿刺强度从<3N提升至5N 耐热性能从<3%@120℃提升至<3%@150℃[29] - 头部企业能较好适应技术迭代 落后产能面临出清风险[29][30] 价格与产能变化 - 湿法基膜价格从2022年1.4元/平方米下降至2024年0.85元/平方米[31] - 同行业上市公司在建湿法隔膜产能合计63.6亿平方米 扩产节奏放缓[28] - 行业产能利用率2024年约50% 预计2026年提升至60%以上[31] 标的亏损因素消除情况 - 2024年亏损主因:隔膜均价从1.45元/平方米降至0.94元/平方米 折旧费用增23,764.81万元 财务利息支出增10,944.48万元[22] - 2025年上半年已实现扭亏为盈 因行业价格趋稳及超薄高强隔膜出货量提升[22][23] - 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 标的具备稳定客户资源与技术实力适应行业发展趋势[23][28]
佛塑科技: 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申请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