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美关税交锋惨烈,潜伏在我国多年的美国货,却靠中国人大赚特赚

核心观点 - 多个被中国消费者广泛认知为"国货"的消费品牌实际由外资控股 利润流向海外股东 这些品牌在中美贸易战中因本土化生产未受关税冲击 并通过营销策略维持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认知[2][4][6][8][10][12][14][16][18][20][22][24][26] 双汇发展 - 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以20亿美元收购双汇多数股权 品牌从民族企业转变为外资控股[4] - 2013年母公司万洲国际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 成为全球猪肉巨头[6] - 2024年中国区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 居肉制品行业首位 利润流向海外股东[8] - 供应链完全本土化 原材料来自国内养殖场 未受中美关税战影响[6][8] 大宝化妆品 - 2008年美国强生集团以23亿元收购大宝品牌 创始人另创森宝品牌但影响力式微[10] - 强生维持原有定价/包装和销售渠道 主要覆盖三四线城市中低端市场[12] - 生产完全本土化 贸易战期间成为进口护肤品替代品 年销售额未披露[12] 哈尔滨啤酒 - 2004年被美国安海斯-布希(百威母公司)以99.66%股权收购 2016年随百威转入比利时英博集团[16] - 2023年中国销量超180万吨 为百威英博亚太区贡献40%利润[20] - 90%原材料采购自中国 生产线本土化 未受进口关税影响[20] - 推行国潮营销策略 包括故宫IP联名和中国风包装[18] 小肥羊餐饮 - 2012年被美国百胜集团以46亿港元私有化收购 实际控制权转移[22] - 门店数量从峰值700余家缩减至2024年不足300家 但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维持盈利能力[24] - 原料采购和生产完全本土化 未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24] - 营销中强调"草原基因"和"中华美食"强化国货认知[24] 行业特征 - 外资收购后普遍保持品牌原有定位和营销策略 维持消费者对"国货"的认知[12][18][24] - 被收购品牌均实现供应链本土化 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环节在中国完成[6][12][20][24] - 资本跨国运作导致品牌国籍模糊化 利润导向成为核心决策因素[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