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最后关键一步只能靠中国?
项目背景与意义 -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ITER项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 由美俄欧日中韩印7个成员和35个协作国共同参与 被视为空间站后最大全人类合作项目[5][6] - 项目目标为2025年完成建造 2050年实现商业规模安全能源输出 核聚变技术可提供近乎无限、无污染、无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7][8][42] 技术挑战与进展 - 项目遭遇重大技术难题:真空室砌块接头尺寸错误可能导致爆炸 隔热板冷却管金属在温差下易老化裂纹[16][18] - 因技术问题及资金短缺 完工时间从2025年推迟至2035年 总成本从初始50亿欧元超支至200亿欧元以上[19][21] 中国参与历程 - 中国于2003年加入ITER 填补加拿大退出造成的10亿欧元资金缺口 美国随即重新加入项目[24][25] - 中国团队完成ITER四个核心安装节点:2020年5月1250吨杜瓦底座吊装(精度2毫米内) 2020年9月400吨下部筒体吊装 2021年1月冷屏吊装 2021年4月极向场超导线圈PF6吊装[28][30] 技术领先与合同变更 - 中国托卡马克技术超越日本:日本JT-60SA仅能使用氘作模拟燃料 中国EAST装置实现1兆安、1.6亿度、1056秒等离子体运行 采用具发电前景的氘氚反应堆[37] - 2024年2月ITER将原属日本的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改签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 中国成为主机安装唯一承包商[1] 战略成果与未来规划 - 通过参与ITER 中国与全球120多个聚变研究机构建立合作 从技术跟跑转为领跑 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40] - 中国启动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建设 前身"夸父"项目已在合肥建设 目标建成世界首个聚变实验电站[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