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惧高压低温极端环境,软体机器人挺进4070米深海

技术突破 - 哈尔滨工程大学李国瑞课题组研发出电液驱动深海软体机器人 重量仅670克 长度32厘米 翼展18厘米 可在4070米深海自主航行[1] - 基于麦克斯韦电致流动原理 将电场力转化为驱动力 通过静电场控制介电液体有序流动驱动柔性电液单元形变[2] - 发现液—固塑化机制 采用电液与塑化介质一体化方案 突破深海高压低温对软材料的限制 显著提升机动能力[3] 系统集成 - 机身集成控制电路 传感器 电池等元件 通过力学优化使内部应力状态稳定 无需额外耐压外壳即可适应全海深压力环境[4] - 通过高压电信号驱动柔性电液单元协同工作 实现直行 转弯等多种运动轨迹 集成微型光学感知系统实时监测运动状态与环境[4] - 小型化能源控制系统驱动 柔性电液单元内部介电液体可自动平衡深海海水压力[4] 海试验证 - 2024年6月13日在南海3176米深度完成布放 实现复杂轨迹运动 近底感知探测 自主姿态调控及返航任务[5] - 同年7月4日至6日在海马冷泉区1369米深度完成低扰动探测 随后在4070米海山区与"海星"号ROV开展协同航行试验[5] - 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和群落原位近距离行为观测 验证与水下环境的生态融合性[5] 应用前景 - 具备良好机动性 极端环境适应性和低扰动探测能力 可为深海生态观测提供支持[6] -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驱动 感知 通讯一体化集成及群体智能 拓展深海柔性装备应用空间[6] - 潜在应用包括群体化机器人融入生物群落或矿区原位探测 以及软体机器手实现脆弱样本无损采集与精细操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