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内容在电商行业的滥用现状 - 电商平台出现消费者使用AI生成虚假产品破损图片申请退款的情况 商家发现图片右下角有AI水印但平台系统仍自动通过退款申请 [1] - 部分淘宝商家从2023年开始使用AI换脸和AI生图技术伪造产品展示图 在评论区放置AI图片造成商品材质和版型与实物严重不符 [2] - 淘宝于2024年3月出台AI假图约束措施 上线识别模型对材质不符 效果失真 抠图明显的图片进行拦截 [4] 外卖平台的AI图片泛滥与治理 - 美团 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出现商家使用AI生成虚假门店环境图 包括锐化招牌 明亮大堂 拥挤顾客等虚假场景 [6] - 美团和饿了么均成立专项小组治理AI伪造内容 但用户开始反向使用AI图片伪造售后证据进行"0元购" [10] - 印度餐饮平台Zomato因AI生成餐食图片遭客户投诉 CEO宣布平台全面禁止AI生成的菜品图片 包括营销团队 [14][16] 海外平台的AI内容乱象 - 亚马逊平台随机抽取的30000条美容产品评论中 约5%(1500条)由AI撰写 其中93%(约1395条)带有"已购买"标记 [10] - TikTok出现伪造MrBeast(YouTube订阅最高频道)的AI换脸带货广告 被本人公开指摘 [10] - Uber Eats为150多万商家提供AI工具 包括提炼用户评论 补充菜单描述 优化构图不佳的返图等 [17] 平台治理面临的技术挑战 - 平台审核员逐渐被AI替代 形成"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复杂局面 AI检测常出现误判 [12] - AI造假成本呈指数级下降 但溯源核对成本成倍上升 单一平台监管力不从心 [20] - 深度伪造内容传播速度超过处理速度 跨平台缺乏统一规则和判定标准 [19] 品牌方应对策略与影响 - 美妆品牌全面禁止2C素材使用AI直接生成 避免消费者产生不真实感和欺诈嫌疑 [22] - 品牌采用AI工具识别假视频假评论 加数字水印 舆情监控 官方澄清等多重防线 [23] - AI虚假内容污染品牌数据源 导致对市场趋势和用户偏好的误判 造成长期战略偏差 [23] 行业生态与发展方向 - AI生成内容治理比盗版时代更复杂 矛盾从所有权归属转向真实性边界 [20] - 部分观点认为双向AI诈骗可能成为重构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转折点 [24] - 行业需要建立更真实坚固的信任关系 而非单纯追求获利 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26][27]
面对AI 营销,消费者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