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证报谈芯片:持续突破,国产AI芯片抢夺市场窗口期,产业链加快技术迭代

行业背景 - AI算力需求全球爆发推动中国国产AI芯片产业迎来关键战略机遇期[1] - 国内芯片厂商和光通信产业链正加速技术迭代和市场布局以抓住窗口期[1] 市场需求 - 2025年中国AI芯片需求预计达395亿美元[2] - 市场本土化率将从2023年17%增长至2027年55%[2] - 2025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预计达121亿美元[5] 企业投入与订单 - 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3] - 阿里过去四个季度在AI基础设施及产品研发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3] - 百度昆仑芯中标中国移动十亿元级订单[4] 企业业绩表现 - 寒武纪上半年营收同比暴增4347.82%[4] - 海光信息上半年营收增长45.21%[4] - 芯原股份二季度末在手订单达30.25亿元[4] - 新易盛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55.68%[5] - 中际旭创上半年净利润增长69.40%[5] 产品与技术发展 - AI算力需求推动核心器件和封装技术快速迭代[5] - 1.6T光模块成为竞争焦点[5] - CPO预计2026年在AI数据中心渗透率超20%[5] - 寒武纪和海光信息在AI推理芯片能力已具备竞争力[4] 产能扩张 - 华虹公司、中芯国际、寒武纪等企业通过并购整合与定向增发加速扩张[4] - 新易盛和天孚通信加速泰国工厂产能扩充[6] 供应链挑战 - 行业挑战从需求转向如何按时交付[6] - 中际旭创表示部分重点原材料供应偏紧张[6] 软件生态建设 - 国内算力硬件水平接近或超过英伟达同类芯片[6] - 软件生态在底层系统、编程语言、AI编译器、算子库和编程框架等方面仍需完善[6] - 完善的软件平台是发挥硬件性能和降低用户门槛的关键[6] - 国内头部企业正持续完善AI芯片生态以提升市场竞争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