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实探中国最大沙漠治沙新模式 万亩流动沙丘变身“蓝板绿洲”

项目概况 - 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占地总面积达2.2万亩(相当于2054个标准足球场)[2] - 项目于2024年1月正式启动 采用"荒漠化治理+农光互补"跨界融合创新模式[2][5] - 项目所在地和田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稳定在2470至3000小时之间 光热资源极为充沛[2] 种植结构 - 美洲狼尾草(复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为4027亩 耐旱植物种植面积达5830亩[2] - 防风林(含草方格)建设187亩 复播紫花苜蓿1800余亩[2] - 多样化种植区84亩 工程治沙187亩[2] 技术应用 - 引入国内自主研发"沙膜"技术 在沙地表面20厘米处施加植物纤维粘合剂使沙土保水保肥[4] - 使用特殊材料固沙 含高分子材料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4] - 光伏板具备防风治沙功能 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并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4] 发电能力 - 项目配备1MW(1000千瓦)自发自用光伏发电作为种植覆绿阶段电源补充[2] - 邻近的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总容量达50万千瓦 安装约104万块高效光伏组件[5] - 50万千瓦项目年均可提供清洁电能9.63亿千瓦时 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8.96万吨[6] 生态效益 - 项目预计每年新增约1000吨苜蓿等干草饲料 满足140头牛或1660只羊全年饲草需求[3]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51万吨[6] - 植被恢复使鸟类物种日益丰富 生态系统逐步修复[4][5] 建设挑战 - 项目建设期间遭遇沙尘暴天气18次 草苗补种20余次[3] - 面临夏季40多度高温 设备运输协调困难 施工地质松软导致打井塌陷等问题[3] - 塔克拉玛干沙漠85%以上沙丘处于流动状态 流动沙丘年移动速度达几米至几十米[3] 实施策略 - 施工前在周围敷设草方格和密目网作为防流沙屏障[6] - 与地方气象部门联动获取天气信息调整施工作业[6] - 首年选择适应高温干旱的狼尾草 收割后直接播种苜蓿利用根茎固沙遮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