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豪华车企电动化转型的紧迫性 - 宝马、奔驰、奥迪在慕尼黑车展密集发布重磅纯电车型,显示其电动化转型的紧迫与焦虑 [1] - 宝马“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iX3全球首发,中国版本将于明年推出;奔驰带来主力车型GLC的纯电版,也将于明年国产;奥迪展示2027年量产的概念跑车,且上汽奥迪开发的E5 Sportback已于9月在中国上市 [1] - 奔驰设计总监公开批评竞争对手奥迪Concept C的中控屏“过小”,宝马43.3英寸全景显示屏“太大、太远,分散注意力”,舆论战激烈 [1] 企业战略调整与市场表态 - 奔驰首席技术官驳斥了将与宝马建立战略合作并从其采购动力系统的报道,重申对自身动力总成系列的承诺 [3] - 奔驰计划逐步淘汰EQ品牌,未来电动车将采用更简洁、直接融入主品牌的“Electric”命名策略 [3] - 奔驰宣称已在电动汽车领域跻身顶尖行列,无需惧怕中国;宝马则表示将以敬畏之心造车,倾听中国市场脉搏 [6] 产品设计与市场反响 - 奔驰和宝马的最新纯电产品外观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负面评价,被指“丑陋”、“像愚人节玩笑” [8] - 海外观点认为,此类大尺寸格栅等设计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产品在长续航、大空间、快充和智能化等中国市场关注的卖点上下功夫 [8] - 中国网友对新车设计也并非全盘接受,例如认为宝马iX3内饰酷但前脸奇怪,对奔驰的大格栅和尾灯设计褒贬不一 [10] 电动化销售业绩与市场挑战 - 2025年上半年,奔驰纯电动车销量为8.73万辆,同比下滑14%,占其总销量比重仅为8.1%;奥迪纯电动车交付10.1万辆,同比增长32%,占比12.9%;宝马新能源车交付31.89万辆,占比26% [10] - 相较于中国市场47%的新能源渗透率,德系车企存在显著的滞后差距 [10] - 2025年8月,宝马(除MINI外)纯电车型在华月销仅为3329辆;奔驰所有纯电车型销量累计未超900辆;奥迪纯电车型累计销量未超400辆,在华纯电销量长期平淡 [10] 核心压力来源与政策环境 - 德系车企真正的焦虑来源并非中国市场,而是欧盟迫近的“2035全面电动化”目标,欧洲市场接受度与基础设施远远落后 [11] - 欧洲车企以“转型时间不足”为由恳请欧盟修改目标,指出2020至2024年欧洲插电式汽车份额仅从11%提升至24%;但欧盟反驳称同期中国份额从5%跃升至47,证明更快转型可能 [11] - 欧洲车企对电动化保留态度的核心原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宝马集团主席表示德国需要30到40年扩建电网,大众和Stellantis也称目标“不切实际” [11] - 全球许多地区(如非洲)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电气化,这也是生产成本外车企放缓电动车计划的原因 [12] 中国市场战略与合作深化 - 奥迪与上汽奥迪联合打造的E5 Sportback上市30分钟订单突破10153台,验证了本土化路径的可行性 [13] - 德系车企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日益密切:奥迪与华为合作智能驾驶与鸿蒙座舱,与宁德时代共创电池;奔驰与吉利推出smart品牌,与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合作;宝马与宁德时代推进大圆柱电池量产,与华为、阿里巴巴、Momenta等在智能领域合作 [13][14] - 内部决策权向中国团队倾斜:宝马中国团队可自主决定ADAS级别及用户体验;奔驰将2025款长轴距GLE SUV交由中国团队主导;奥迪推出由中国团队主导的新品牌“AUDI” [16] 本土化战略的局限性与根本挑战 - 即使深化本土化合作,德系纯电产品在续航、空间、快充等方面未必能超越中国本土品牌,且智能化依赖合作可能稀释自身特色 [16] - 中国市场规模无法解决全球电动化进程放缓及欧洲政策红线迫近这一结构性难题,是德系车企焦虑的根本来源 [16]
电厂 | BBA的纯电焦虑,中国市场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