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公司面临持续经营压力 启动高层人事调整与战略回归 新董事长吴秉琪被寄予扭转颓势的期望 但扭亏为盈仍面临重大挑战[1][3][4] - 公司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达260.59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扩大171.52% 两大核心业务收入均大幅下滑[1][4][6][9] - 公司重新明确"双轮驱动"战略 通过收缩拿地、出售资产等自救措施稳定现金流 但业绩基本面尚未改善[1][8][9][10] 人事调整 - 董事会选举吴秉琪担任新一届董事长并代行总裁职责 市场解读为"临危受命"[1][3] - 吴秉琪拥有华润置地、中国建筑等头部企业任职经历 曾担任华润置地华西大区总经理及首席人力资源官[3] - 行业专家认为其华润背景可带来商业运营管理经验 助力公司提升经营质量与市场竞争力[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3.17亿元 较去年同期230.11亿元同比下降50.82%[4]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28.68亿元 较去年同期10.5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71.52%[4] - 2022-2024年累计亏损260.59亿元 其中2022年亏109.05亿元、2023年亏64.92亿元、2024年亏86.62亿元[1][6] - 归母净利润从2021年盈利37.99亿元恶化至2024年亏损86.62亿元[6] 业务运营 - 房地产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30.76亿元 同比下滑73.51% 毛利率降至5.49%[9] - 旅游综合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81.65亿元 同比下滑27.9% 占总收入比重72.15%[9] - 签约销售额从2022年553亿元降至2024年263亿元 接近腰斩[6] - 旅游综合收入从2021年433.17亿元下滑至2024年272.99亿元[6] 战略调整 - 重新回归"地产+文旅"双轮驱动发展策略 强调存量产品提升和增量项目拓展[1][10] - 2022年曾转向"一体两翼三功能"模式 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体业务 但调整效果有限[1][6] - 行业专家指出公司文旅业务过度侧重资产运营模式 需与商业运营、存量盘活形成协同[7] 自救措施 - 新增土地储备从2021年258万平方米降至2024年零新增[8] - 2024年经营性净现金流53.62亿元 较2023年增加19.39亿元 连续两年为正[8] - 2025年3月以4.57亿元底价重启拿地 获取重庆沙坪坝区地块[9] - 2023年以来多次出售资产 包括上海宝格丽酒店、丽江国旅股权等 2024年两个月内转让五项资产总价超30亿元[9] 发展挑战 - 行业专家建议聚焦三方面:加快销售回款、拓展融资渠道、优化商业板块运营管理[10] - 需通过品牌重塑强化战略定位 重拾市场信心[10] - 新战略落地效果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1]
华侨城的自救与他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