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增长与订单动态 - 人形机器人行业在2025年从舞台炫技转向具体场景应用,采购大单频出,例如优必选获得2.5亿元采购合同,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企业也相继获得上亿元订单[1] - 2024年7-8月该领域融资事件达45起,累计金额近125亿元,其中43起发生在国内[12] 人才需求与招聘趋势 - 2024年1-5月人形机器人招聘需求同比增长超4倍,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6%,技术岗位招聘职位数占比62%,求职人数占比71%[5] - 行业存在人才供给不足问题,高校教育偏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工程能力与需求不匹配,跨界人才储备有限[5] - 企业以高薪争抢人才,宇树科技为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提供70K-100K月薪(仅需3-5年经验),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为不同经验从业者提供30K-100K月薪[8][9] - 具备2-3年对口工作经验者可获得60%以上薪资涨幅,部分岗位开放6个月仍难找到合适人才[6][7] 企业招聘策略差异 - 初创企业资金有限,薪资较大中型企业低10%-20%,管理扁平且面试流程快(1-2轮),多招聘1-3年经验人才或跨界人才,对学历限制较低[14] - 中型企业(规模300-1000人)聚焦核心人才,要求具备团队领导能力(对标阿里P7-P9),招聘围绕特定业务模块展开,面试流程约1个月[14][15] - 大厂面试流程长达3-4个月,优势为制度完善、福利多和职业安全感强,应届生多选择大厂作为第一站[15] - 宇树科技除高薪外还提供内推奖励:社招成功奖励2000-10000元,校招奖励1000-6000元,对顶尖人才额外奖励[9] 技术路径与人才来源 - 行业技术路径分为硬件(交付机器人实体)和软件(具身大脑算法),目前多数企业以机械结构和测试岗位招聘为主体,仅龙头或大厂持续招聘具身大脑研究人才[16] - 智驾领域与人形机器人底层技术相通,人才技术栈高度重合,人形机器人行业薪资涨幅(60%)高于智驾领域(20%-30%),促使智驾人才转型[17][18] - 百度Apollo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黄埔军校",但跨界人才需适应硬件集成与实体交互逻辑,互联网产品思维与物理世界规则存在阻隔[18] 行业争议与理性声音 - 部分企业声明不为"具身智能相关经验"支付溢价,聚焦市场拓展与量产交付,回归"高端制造业"本质[2][23] - 行业存在"投资泡沫论",但国内具身智能企业估值相较于美国同类企业普遍偏低,市场仍处蓝海阶段[22]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目前集中在科研与表演,尚未直接应用于物流、家政、康养、工业制造等刚需场景,显著进步需5-10年时间[22] - 部分场景下完全人形机器人并非最优解(如平坦地形加装机械轮更稳定),企业需找准定位并攻坚新场景[23]
年薪破百万、涨薪60%,人形机器人企业疯狂“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