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品牌在华发展史概述 - 文章回顾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超过40年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进入,到黄金十年,再到当前面临挑战并考虑出售中国业务 [4] - 当前出现外资品牌加速出售中国业务的趋势,例如星巴克、迪卡侬、哈根达斯等 [1][2][3][4] 改革开放初期的外资进入(抢滩登陆阶段) - 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品牌如雀巢、宝洁、可口可乐以提供技术、资金和先进产品的方式进入中国,当时中国市场消费能力有限(197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合作氛围温和 [5][6][7][8][9] - 90年代中期,中国城市消费群体初具规模,对外开放模式转向合资经济,外资品牌竞争策略转向激进 [10] - 在饮料行业,外资通过合资方式(如1994年百事控股天府可乐60%)获取本土品牌(如八大汽水厂)的渠道和产能后,将本土品牌雪藏或边缘化,自身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此事件被称为“两乐水淹七军” [11][12][13][14][15] - 类似策略也出现在洗衣粉行业(1994年宝洁1.4亿元控股熊猫品牌并提价50%导致其消失)和牙膏行业(联合利华1800万美元取得中华牙膏控制权) [16][17][18] - 外资品牌看中的是本土品牌在“大而全”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强大地方渠道和市场,通过资本手段完成市场抢占 [19][20][21][22] 外资品牌的黄金十年与钳形攻势(2000-2010年) -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品牌迎来黄金发展期,通过“钳形攻势”即渠道(商超)和品牌两条路线深入市场 [23][24][25][26][27][28][29] - 渠道方面:自1995年政策允许后,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商超引入“流量变现”模式(如通道费、堆头费),单店年销售额在2000年达到3.5亿至5亿元,2004年后加速扩张(家乐福7年开141家店,沃尔玛7年开219家店) [30][31][32][33][34][35][36][37][38] - 品牌方面:外资品牌通过建立差异化品牌矩阵(如欧莱雅集团的多层次品牌)和高端定位,塑造了“洋品牌更贵”的消费者认知,压制了本土品牌向上发展 [39][40][41][42][43][44] - 此阶段外资品牌在多个消费领域(如星巴克、哈根达斯)占据主导地位,定义了中国消费市场规则 [45][46] 电商崛起与地形变换 - 电商的“无限货架理论”颠覆了外资商超的有限货架模式,平台能容纳百万级SKU并通过算法实现精准流量分配,降低了小品牌的入场门槛 [47][48][49][50] - 2014年至2022年间,电商平台(如阿里入股银泰)引入外资品牌助力自身品牌化转型,外资品牌也依赖线上流量,加速了传统外资商超的衰退 [51][52][53] 移动互联网革命与攻守易势 - 2012年移动互联网革命通过外卖、团购、电商物流、短视频营销等方式,重塑商业规则,削弱了外资依赖的线下渠道、传统营销和先发优势 [54][55][56][57][58] - 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实现攻守易势,典型案例是瑞幸咖啡依托资本(两年多广告投放4.66亿元)、微信生态补贴和外卖网络,在性价比和服务体验上超越星巴克 [59][60][61][62][63][64][65][66] - 外资品牌为适应市场,采取本土化策略(如肯德基独立百胜中国、麦当劳交手中信),本土团队凭借对互联网效率和消费者偏好的理解取得优势 [67][68][69][70][71] - 商业本质是高效战胜低效,新技术取代旧玩法,当前外资品牌出售中国业务是其适应市场变化的体现 [72]
星巴克们的中国往事:从黄金十年到败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