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Optimus量产规划与进展 - 2025年计划生产5000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但截至7月实际产量仅数百台,不到原计划的十分之一[1] - 量产规划已调整,目标为2026年产量达到5万台,单台价格35.5万元,并期望在2030年前实现年产量100万台,届时单台成本有望控制在14万元左右[1] - 此前有消息称计划部署多达1万台Optimus Gen3+,但该消息已被否认[1] 开普勒K2大黄蜂产品与市场表现 - 基础版售价24.8万元,采用与特斯拉Optimus相同的混动架构方案,已率先实现量产[2] -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已收获全球上千台明确订单,累计交易金额达数亿元[2] - 作为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的产品,是当前真正买得到、买得起的高性价比人形机器人[10] 开普勒核心技术优势与自研能力 - 通过供应链整合与产业链头部上市公司深度合作,实现高达80%的核心部件自研率[4] - 自研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峰值推力达8200N,能量转化效率81.3%,自研旋转执行器峰值扭矩220N.m,重复定位精度0.01度,自研灵巧手具备11个自由度[6] - 创新采用行星滚柱丝杠直线电机与旋转电机结合的串并联混合动力架构,实现高度类人的直膝步态[8] 开普勒K2产品性能与可靠性验证 - 双臂负载达30公斤,充电1小时可连续工作8小时,能效利用率高达81.3%,运行平稳、噪音低、磨损小,寿命可达滚珠丝杠数倍[8] - 通过分层模型VLA+解析语义识别指令,能听懂自然语言指令并完成物品分发等任务,指令响应与动作执行流畅程度可比肩特斯拉Optimus[10] - 在复杂地形上行走自如,即便遭遇外部踢踹、推搡等干扰也能保持稳定,平衡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为工业应用奠定基础[12] 开普勒实际应用场景与投资回报 - 在上汽通用汽车完成实景实训,开展车身缝隙检测、物料搬运等多轮实测,验证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作业能力[14] - 在8小时工作制下可替代1.5名工人的效能,在长三角制造业的投资回报周期控制在1.5至1.8年间,后期运营成本显著降低[17] - 已斩获数千台框架协议订单,覆盖海外工业贸易、数据采集、政府展厅、智能制造、仓储物流及特种行业等领域[17] 开普勒产业链支持与融资布局 - 在半年内接连完成3轮融资,获得7家来自汽车及机器人产业链领域A股上市公司的支持[18] - 与伟创电气、柯力传感、汉威科技、兆丰股份、乔锋智能等关键零部件厂商合作,形成从零部件到市场渠道的全链条支撑[20] - 与福然德、涛涛车业、上汽通用等汽车领域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借助其渠道、产能和经验推进制造与应用落地[20][21]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与产业协同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轨迹与电动汽车产业早期历程呈现明显相似性,汽车产业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较高复用价值[18] - 开普勒K2大黄蜂率先实现量产,为自身商业化奠定基础,并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竞赛中标注了“落地元年”的关键节点[21] - 依托汽车产业链实现的突破验证了产业链复用的可行性,为行业后续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产业协同样本[21]
马斯克画饼的Optimus,被这家中国公司先量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