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全球已知罕见病种类已超过1万种,其中约90%尚无任何治疗方式,80%为遗传性疾病且多在儿童期发病,平均诊断周期长达4.8年 [2][3] - 罕见病研发面临患者群体分散、疾病机制认知不足、缺乏合适动物模型和生物标志物等挑战,临床前研究基础薄弱与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困难构成双重门槛 [4] -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尚未出台监管机构明确的罕见病清单,这对制药企业研发方向选择带来难度 [3] 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与优势 - 中国已从全球罕见病研发的重要参与者升级为“突破引擎”,具备临床试验入组速度全球领先、数据质量与全球标准接轨的优势,能有效解决患者招募难题 [4] - 中国在前沿技术创新与转化方面领先,尤其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领域,能形成“创新—投资—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5] - 中国医疗体系凭借医院规模大、患者基数广及数字化推进,能高效收集疾病登记数据,为理解疾病进展和设定治疗终点提供独特优势 [5] 公司战略与研发管线 - 公司采用高价值药物策略破解罕见病研发的商业可持续性难题,聚焦于能创造高临床价值、实现“变革性突破”的领域,例如其开发的药物能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死亡率降低40%至45% [6][7] - 公司罕见病业务由独立部门运作,目前在全球已获批7款罕见病药物,管线内有10个三期临床和监管审评项目,覆盖多个治疗领域 [8] - 2025年被定位为研发成果大量发布的关键年,已公布PREVAIL和CARES两项关键三期临床研究的积极结果,并在血友病A/B等领域完成部分研究 [9] 本土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已与14家中国生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达成收购或授权合作,合作评估标准侧重于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技术差异化优势及与现有管线的协同潜力 [6] - 公司在中国支持建立了138家罕见病诊疗中心,确保每个省份至少有一至两家领先医院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并协同国内专家完成多项患者队列建设 [9] - 公司积极推动多方协作以应对支付挑战,目前已有3款罕见病创新药在中国上市,其中两款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支持在地方层面建立专项保障基金 [10] 研发模式与患者参与 - 公司在研发早期即邀请患者和照料者参与,帮助明确最重要的疾病改善指标,并在临床试验设计阶段评估“患者摩擦系数”以简化流程 [10] - 公司与全球患者协会深度合作,借助其力量连接患者并推动患者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使研发更贴近真实需求 [10]
专访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Gianluca Pirozzi:中国正成为全球罕见病研发“突破引擎” 高价值药物有望构建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