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抢走了人类的工作,机器人也得交税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 虎嗅·2025-09-30 18:19

文章核心观点 - AI与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使凯恩斯关于“人从工作中解脱”的预测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但同时也引发了因“机器人替代人力”而导致的就业问题担忧 [2] - 作为应对潜在大规模失业和收入分配失衡的方案,向机器人“征税”的提议被提出,旨在通过税收进行再分配,以更普惠和公平的方式推动技术革命 [2][6][7] - 机器人行业从业者认为当前讨论征税为时尚早,产业仍需像新能源一样被扶持,而研究者则强调讨论的价值在于建立公平发展的意识 [4][5][6] 机器人替代人力与就业冲击 -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人类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使办公、行政乃至专业领域的岗位面临风险,短期内就业市场将受到负面冲击 [2] - 与解决机械问题的工业革命不同,此轮变革中AI机器已展现出完全摆脱“人”的特征,“机器替代人类”的效应可能性大大增强 [7] - 韩国是全球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2023年每万名员工配有1012台工业机器人,远高于全球平均的162台,是七年前的两倍多 [2] 提议征收机器人税的逻辑与目的 - 征税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再分配纠正经济竞争产生的不平衡,机器人提高的生产效率在缺乏调节下会使分配成果完全向资本倾斜,劳动者在分配中出局 [7] - 若AI机器人引发大规模失业,政府需投入大量财政保障失业人员,机器人税可作为新税源为此提供财政支援 [8] - 税收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善良和对所有人最真实的保障,其平衡作用不仅取决于征收,更取决于如何重新投入资源 [3][13] 机器人税的潜在实施方案 - 征税对象可以是机器人的生产者或使用者,税目可包括类似所得性质的利润税(如超额利润税)、交易税或财产税等 [14] - 具体方案形式多样,不少于11种,包括征收类似失业保险费的自动化税、为机器人核算虚拟工资征税、对机器人执行的经济活动征收增值税等 [15][16] - 举例建议可对机器人工厂超过20%利润的部分额外征收10%的超额利润税,税款定向用于补充失业保险资金等 [15] 关于机器人税的争议与现状 - 主要质疑在于征税可能制约机器人新兴产业的普及,需要精细平衡公平与效率,征税时机应等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13] - 目前尚无国家正式立法征收机器人税,但已有相关讨论和提案,如2017年比尔·盖茨支持对机器人征税,美国旧金山有议员提出立法建议 [9][10][11][12] - 韩国政府曾通过降低自动化企业税收优惠来变相增加企业使用机器人成本,以应对失业率创新高的问题,这被视为一种变相征税 [14] 机器人税对税收理论的冲击 - 现行税收体系是针对人类劳动者设计的,机器人普及可能导致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缴费等核心税基萎缩 [18] - 机器人税可被视为一种抑制负外部性的“庇古税”或“技术罪恶税”,但其立法逻辑可能基于对社会公众恐惧心理的利用 [19] - 赋予机器人法律人格以使其成为纳税人的提议存在争议,因为机器人被视为人类的代理人,其创造收益最终归属人类,且其不具备行为能力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