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数据开放趋势 -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向全球用户开放实时数据目录,包括每日4个预报时次、未来1-15天的全球范围预报数据,最高分辨率达0.1°格点,涵盖温湿度、气压等众多变量[2] - 中科曙光旗下中科天机发布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共享计划,开放全球12公里及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15天逐小时输出的160余项气象要素模式数据[2] - AI时代数据开放共享已成为必选项,中国2022年数据产量达8.1ZB,但80%高质量公共数据仍处于沉睡状态,训练行业大模型存在60%的数据供给缺口[2] 政策与市场驱动 - 中国已形成中央统筹加地方试点的发展格局,31个省份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方案,12个国家级数据交易所陆续运营[3] - 福建省建成全省统一数据汇聚平台,接入2000多个政务系统,汇聚数据超1400亿条,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向社会开放近4万个数据目录和6000多个接口,累计提供1.5亿次数据下载服务[3] -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到2030年中国气象数据开放量将突破500PB,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4] 中科天机数据优势 - 提供更高分辨率的中国区域数据,全球12公里数据基础上额外提供中国区域3公里数据,更好满足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需求[4] - 数据输出频率更高,保证15天360小时数据全部逐小时间隔输出,而ECMWF对90小时以上数据采用3小时和6小时间隔输出[5] - 数据获取成本更低,国内用户可免费下载,而获取ECMWF一年全球160余项气象要素需约190万元,不含国际带宽费用[5] - 提供更便捷的数据可视化服务,用户可在官网直接使用可视化平台,而ECMWF数据需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可视化[5] 技术支撑与产业协同 - 中科天机数据共享由七大底层技术支撑,包括动力与物理深度融合技术、全球自由变焦技术、气象AI大模型技术等[5] - 中科曙光协同产业链20多家企业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通过算、存、网、电、冷、管、软七大维度协同创新[6][7][8] - 开放架构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AI生态体系,推动AI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创新,类似安卓系统通过开放生态催生应用爆发[8]
数据共享,AI开放计算架构不可或缺的“拼图”丨ToB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