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举措与战略 - 由美国主导的31国关键矿产联盟发布针对中国稀土的措施,成员包括G7、澳大利亚、印度、乌克兰等国[1] - 联盟启动50亿美元的全球稀土勘探基金,由美国、欧盟、日本共同筹集,用于澳大利亚芒廷帕斯矿扩产和加拿大托尔湖矿新建项目[1] - 美国通过战后重建援助获取乌克兰利沃夫州的稀土开采权[1] - 欧盟计划建设东欧稀土走廊,在匈牙利和波兰建设三座稀土分离厂,目标到2030年实现20%的稀土需求自给[1] - 美国放宽环保标准,允许明尼苏达州稀土矿使用露天开采工艺[1] - 美国从2025年4月起对中国稀土磁铁加征25%关税,并与日本、韩国实施稀土进口配额制,规定从中国采购比例不得超过60%[3] - 欧盟以生产碳排放超标为由,对中国出口的稀土氧化物征收每吨120欧元的碳关税[3] - 联盟在世贸组织提起诉讼,要求中国取消2025年4月实施的中重稀土出口限制[3] 联盟举措的实际挑战与影响 - 澳大利亚芒廷帕斯矿运营五年,其开采的稀土原矿仍需运至中国江西精炼,因当地缺乏中重稀土分离技术,其回收率仅为60%,远低于中国企业的99.5%[2] - 美国新能源车企业因稀土磁铁供应不足而减产,特斯拉上海工厂Model 3交付周期从3周延长至2个月,每辆车成本因关税增加1.2万美元[4] - 欧盟碳关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中国稀土企业通过光伏供电等技术将单位产能碳排放降至每吨0.8吨二氧化碳,低于匈牙利分离厂的1.5吨,导致欧盟委员会推迟关税实施[4] - 在世贸组织诉讼中,中国提交120份证据证明其出口管制符合《国际防扩散公约》[5] - 替代材料研发进展不顺,美国国防部资助研发的铁氮合金磁能积仅为钕铁硼的1/3,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需求,特斯拉明确表示不会使用[5] - 日本住友化学和欧盟的稀土回收项目面临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的问题[5] 巴基斯坦与美国合作 - 巴基斯坦与美国USSM公司签署稀土矿产合作协议,计划分两阶段投资,第一阶段投入5亿美元进行矿产勘探,第二阶段帮助巴方建设提取加工设施[7] - 合作区域集中在开伯尔-普什图省、俾路支省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这些地区矿产资源价值数万亿美元,但安全问题突出[7] - 巴基斯坦因外债高达1300亿美元,外汇储备仅够支撑三个月进口,急需外部资金缓解财政压力,矿业开发可带来大量就业机会[7] - 稀土材料对美国高科技和军事领域至关重要,一架F-35战机需要超过420公斤稀土材料,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需要4吨[9] - 美国本土稀土提炼依赖伴生矿,耗费大量电力且环保审批困难,加工环节严重依赖外部供应[9] 中国稀土产业优势与地位 - 中国稀土企业技术壁垒高,例如北方稀土将分离工艺拆分成200多个环节,核心技术配方通过人工智能加密管控[3] - 中国在稀土功能材料领域具技术优势,如中科三环研发的钕铁硼磁铁矫顽力达到24kOe,而美国同类产品为20kOe[3] - 全球超过60%的稀土开采量和92%的稀土加工量掌握在中国手中[11] - 美巴合作短期内难以影响中国地位,协议尚在意向阶段,从勘探到生产需五到十年,且矿区安全问题未解决[11] - 稀土之争本质是产业链话语权博弈,中国凭借技术和产业优势地位稳固,将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13]
欧美30国对华稀土动手,巴元帅送特朗普稀土样品,为何拉拢美入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