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核心成果与获奖项目 - 模感智联MoSense开发的柔性电子皮肤技术,能使机器人获得精准的触觉感知,实现多点连续采集压力、温度、振动等信息,该项目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届仿生机器人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1] - 该柔性电子皮肤技术可应用于服务机器人的护理辅助、家庭服务以及工厂机器人的协作作业 [1] 大赛定位与技术创新方向 - 大赛定位为解决仿生机器人工程化落地的关键难题,不要求完成整机制造,鼓励创新聚焦于新材料、智能算法等核心环节 [2] - 未来3-5年,具身智能被视为仿生机器人的颠覆性核心技术,旨在提升机器人的自主性、适应性、场景理解与推理能力 [2] - 硬件被视为智能潜力的上限,新材料和仿真结构的突破正在推动颠覆性的机身结构设计 [2] - 大赛聚焦新材料、智能传感与场景应用三大前沿方向,要求团队展示从概念设计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能力 [2] 项目技术多样性与产业化潜力 - 参赛项目技术多样,包括智能关节、空水两栖驱动、仿生扑翼飞行器、人体表面爬行软体机器人等 [3] - 应用场景覆盖环境监测、智能护理、精密检测、情感陪伴等高价值领域 [3] - 参赛团队具备跨学科背景,构建了从想法到实现的完整能力闭环 [3] - 学校已布局仿真机器人从材料、部件、装置、系统到AI大脑五个核心维度,致力于成为高端研发与产业化转化基地 [3] 校企合作与产业化路径 - 港科大(广州)与天太机器人成立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关节模组等关键硬件支持与产业数据库,助力知识在真实工程场景中迭代 [4] - 采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产业策略,有效缩短研发周期 [4] - 投资方建议初创团队明确创业解决的问题、商业模式及资源需求,借助赛事搭建产业生态 [4] - 学校通过实验室与项目,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工程验证打通关键路径 [4] 赛事未来发展规划 - 学校计划将赛事从面向港科大体系,升级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知名品牌赛事 [5]
电子皮肤夺冠背后:大湾区仿生机器人破题“人机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