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兴衰 -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甲骨文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取得垄断地位,其Oracle数据库市场份额一度超过90%,垄断时间长达21年(从1998年至2019年)[1][7] - 甲骨文于1989年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并于1998年正式发力,其软件因稳定且能处理大批量数据,被众多国企、政府机关、金融公司及电信运营商(如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采用[7] - 2019年,甲骨文关闭其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北京办公室裁员超过900人,整个中心约1600名员工基本解散,公司在中国数据库市场的份额从90%以上下滑至20%以下[16] 甲骨文公司的商业策略与创始人特质 - 公司由拉里·埃里森与两位伙伴于1977年共同创立,初始投资为2000美元,最初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后更名为甲骨文公司,专注于关系型数据库产品[5] - 拉里·埃里森担任CEO,其商业策略强调产品性能强和可靠性,公司于90年代收入突破10亿美元,成为企业软件巨头,埃里森个人财富积累至1900多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五[5] - 埃里森对中国市场抱有高高在上的心态,公开表示绝不培养中国员工,不让中国人进入高层或接触核心技术,以防技术外泄[1][9] 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具体问题 - 公司对中国客户采取强硬态度,例如2008年因中国联通升级系统未使用其指定团队,被开出6000万元人民币罚单,并以撤销系统相威胁;中国移动升级时被要求支付2000万元软件费外加20%服务费,且谈判中寸步不让[12] - 甲骨文在中国主要雇佣本地员工从事销售、维护等外围工作,核心研发不让中国员工参与,此举引发中国员工和合作企业的不满[9] - 公司凭借垄断地位收取高额费用且服务态度差,但当时由于国内技术差距,企业短期内找不到替代品,只能接受[12] 中国本土数据库技术的崛起 - 中国企业开始自力更生,阿里巴巴于2009年成立阿里云,2010年启动OceanBase国产数据库项目,团队花费四年时间完成开发[14] - 2013年双十一购物节,OceanBase首次在淘宝大规模应用,成功处理350亿笔交易且无故障;2017年在国际测试中每秒处理4200万笔交易,超过甲骨文20%;2019年在TPC-C测试中每分钟处理超过7亿笔交易,打破甲骨文记录[14] - 除阿里外,华为、腾讯等公司也推出自家数据库产品,凭借兼容性好、成本低等优势,自2016年起获得央行、公安部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客户青睐,主要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16] 市场格局的转变与影响 - 甲骨文退出中国市场后,其全球业务转向云服务,并与OpenAI合作发展人工智能,但在中国市场已无机会[17] - 中国数据库市场目前由本土产品占据主导,OceanBase市场份额超过甲骨文,阿里云全球排名靠前,标志着外资垄断时代的结束和中国科技自立门户[17][19] - 中国企业发起的“去IOE”运动(从阿里巴巴开始)推动了国产化进程,目前金融、电信等核心系统已多采用本土数据库,确保了安全自主[19]
被踢出中国市场!垄断中国21年,却扬言绝不培养中国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