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行业景气度 - 全球资本市场正围绕AI领域的资本支出进行交易,科技巨头们大力投资AI算力,推动AI芯片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景气周期 [1] - AI算力竞争进入下半场,从关注训练集群规模转向综合考量能效比、成本和特定场景适用性,对高端芯片的博弈是核心 [2] 全球科技巨头资本开支 - 全球科技巨头,包括美国的谷歌、脸书、微软以及中国的腾讯、阿里、华为,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2] - 资本开支浪潮的底层驱动力是对AI算力需求的爆炸性预期,训练千亿乃至万亿参数的大模型消耗天量计算资源,其应用催生更庞大的推理算力市场 [2] 中国国产AI芯片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品牌渗透率约30%,出货量达82万张,相比上年同期的15%渗透率呈现明显提升 [3] - 头部企业如华为海思、寒武纪通过定制化ASIC抢占垂直场景,新兴GPU厂商如摩尔线程、沐曦集成在图形渲染领域快速追赶 [3] - 百度昆仑芯签下中国移动大额订单,华为昇腾生态适配超过50个主流大模型,开发者超200万 [3] 中国国产AI芯片面临的挑战 - 技术代差是首要问题,国内训练芯片存在2-3代制程差距,7nm以下工艺依赖台积电,自主EDA工具覆盖率不足30% [3] - 供应链安全面临挑战,美国商务部将多家中国芯片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3] - 软件生态建设滞后,有观点指出国内算力硬件水平已接近甚至超过英伟达同类芯片,但软件生态仍有提升空间 [3] 中国政策与资本支持 - 中国政府完成人工智能领域顶层设计,通过“东数西算”工程优化算力资源配置,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 [3] - 资本市场给予助力,2025年已有至少3家国产GPU企业启动IPO进程,融资规模超百亿元 [3] 行业竞争格局与意义 - AI芯片产业高度复杂且分工精细,涵盖上游IP与EDA工具、中游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下游系统集成与生态应用 [2] - AI芯片之战是技术实力较量与产业生态重塑,将决定中国能否在全球AI芯片领域从“追赶者”转变为“并跑者” [4]
寒武纪“封王”,中国AI芯片“反攻”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