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市场表现火爆,共有66只新股上市,累计募集资金达1829亿港元(约合1673.7亿元人民币),募资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两倍[1] - 截至9月30日,港交所受理的新申请高达286家,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有余[1] - 仅9月29日及30日两天,就有29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不少为A+H双重上市[1] A+H上市模式的主导地位 - A+H上市是推动港股IPO热潮的关键因素,前五大IPO项目(宁德时代、紫金黄金国际、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合计募资近千亿港元,占前三季度港股IPO募资总额的一半以上[2] - 前三季度6宗"超大盘"交易中有5宗是A+H上市[2] - 根据港交所行政总裁透露,2025年前8个月A+H上市模式占新股总募资额的七成[3] - 市值超2800亿港元的赛力斯以及市值超千亿的药企百利天恒等A股龙头企业正积极推进赴港上市[2] 政策支持与上市流程优化 - 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4] - 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优化审批流程,对市值至少100亿港元且合规的A股公司实施快速审批,大幅缩减上市时间[4]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咨询并允许保密递交申请,被视为向科技领域深度倾斜的举措[5] 硬科技与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活跃 - 政策优待下,硬科技企业上市进程显著加快,例如禾赛科技实现"一日通关"的闪电上市,首日股价上涨9.96%,市值近360亿港元[6] - 18A生物科技公司市场热情高涨,维立志博、银诺医药等创新药企获得超3000倍认购,并出现上市首日股价翻倍的表现,扭转了此前"上市即破发"的局面[6] 机构参与度与市场生态变化 - 基石投资者参与度急剧上升,2025年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获5.35名基石投资者支持,而去年同期仅为1.37名,部分项目基石额度获得资金超额三倍认购[8] - 高瓴资本、红杉中国、高毅资产等头部机构重新活跃于基石投资阵营,参与了蜜雪集团、宁德时代等多个大型项目[8] - 超过15家地方国资平台成为港股IPO基石投资者,其角色超越单纯财务投资,旨在推动产业链协同与地方经济发展,例如黄山建投参与奇瑞汽车IPO[9][10] 人才与资本流向香港 - 为应对业务增长,双币基金大量招聘香港团队及AI方向投资人,市场上对这两类人才竞争激烈[6] - 晨壹基金、中科创星等投资机构在港设立办公室或启动美元基金募集[7] - 多家国际投行如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等增派高层管理人员进驻香港,港股券商也为高级投行家加薪15%-30%[7]
1829亿!港股IPO“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