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战略地位与发展驱动因素 - 水下机器人是海洋开发的关键装备,能承担危险任务并在深海高效作业,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科研探索提供支撑[2] - 国家通过“十四五”规划将水下机器人列为发展重点,设立专项基金攻关关键技术,并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2] - 深海科技被纳入国家工作报告后,多个沿海省市积极部署,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2]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形成“上游技术壁垒-中游整合制造-下游多元应用”完整体系[3] - 上游是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及核心技术系统研发企业,包括单片机、推进器、声呐、传感器等硬件,以及水下目标探测、导航定位、通信等技术,技术壁垒较高[3] - 中游为制造企业,整合零部件生产各类水下机器人[3] - 下游应用涵盖海洋工程资源勘探、管道检查、水产养殖监测、海底测绘、水下娱乐摄影及城市管道检查等多个领域[3] 市场格局与区域分布 - 市场呈现“消费级-工业级-军用级”三级分化格局,尚未高度集聚[7] - 消费级代表企业包括鳍源科技、潜行创新、瀚海蓝帆;工业级以中科海迅、蔚海明祥为主导;军用级以天海防务、亚星锚链为典型[7] - 企业区域分布高度集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市依托经济基础和海洋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较少[5] - 截至2025年5月15日,中国水下机器人领域存续/在业企业超过200家,广东省企业数量最多约为49家,其次为山东、江苏和浙江[36] 市场规模与增长前景 - 2024年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78.5亿美元,北美地区是最大市场,规模超过35亿美元[33]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为23.5亿美元,仅次于北美地区,占全球总规模的30%[33][34] - 预计2030年中国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747.4亿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3%[39] - 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AI、5G、新材料等技术融合将提升产品智能化、作业深度和续航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望走向国际市场[40] 重点企业分析 - 天海防务是国内首家船舶综合科技类上市企业,其“海巡”系列AUV和3000米级ROV作业能力行业领先,深度参与国家深海战略项目,手持订单充足[7][10] 2024年营业收入达39.45亿元,为行业上市公司中最高[10] - 亚星锚链是全球最大锚链生产企业,船用锚链全球市场占有率40%,其R6级系泊链打破欧美垄断,年产能20万吨稳坐全球第一[11][13] 成功研发配合水下机器人联动的连接件,实现自主生产[13] - 鳍源科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150多项全球专利,产品线包括FIFISH系列水下机器人,具备4K高清拍摄等功能,产品进入全球近130个国家和地区[14][16] - 潜行创新是全球领军企业,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发团队来自华为、比亚迪等一流企业,在水下通信、航行器设计等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拥有百余项发明专利[17][18] - 瀚海蓝帆研发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产品包括“净海”、“探海”、“卫海”、“观海”及“海蝶”等,应用于船舶清洗、深海探测、救援打捞等多个场景[19][20] - 深之蓝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研发,其缆控水下机器人如“河豚”、“江豚”广泛应用于水下救援、大坝检测等,海豚系列ROV最大下潜深度达1000米[21][22] - 博雅工道以北京大学技术成果为基础,拥有国内外专利百余项,产品远销北美、欧盟等地区,已完成超亿元融资并自2018年起实现全面盈利[23][24] - 蔚海明祥参与研发和生产“海燕-4000”米级水下滑翔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最大下潜深度4000米,适用于深海观测任务[25][26] - 中国船舶设计建造“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技术国产化率超90%,其“海为系列”水下智能机器人单机作业深度达4000米,应用于深海探测和资源勘探[27][29] - 青岛罗博飞掌握水下机器人高稳定控制、图像处理等核心技术,产品应用于智慧渔业、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在全国布放300余个智慧海洋物联网观测点位,产品远销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30][31]
2025年中国水下机器人产业供应链十大代表性企业:天海防务、亚星锚链、鳍源科技、潜行创新、蔚海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