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 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集团在人民币结算问题上经历从强硬到妥协的戏剧性转变,最终签署了人民币结算协议[1] -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下达指令,全面暂停接收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包括已在海上运输的货物[3] - 此举引发市场剧烈震荡: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价格单日波动超3%,必和必拓伦敦股价暴跌5%,澳总理阿尔巴尼斯连夜召开记者会呼吁重启谈判[1] 贸易博弈背景 - 长期合同谈判破裂,必和必拓坚持将2025年报价定为每吨109.5美元,较前一年上涨15%,而当时现货价格已跌至80美元左右[3] - 若按此高价,中国每年进口约7.4亿吨澳大利亚铁矿石将多支付超过200亿美元[3] - 关键分歧点在于必和必拓拒绝接受人民币结算,而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和FMG等主要生产商已参与人民币试点[4] 市场影响与反应 - 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价格应声上涨1.8%,澳大利亚股市开盘后必和必拓股价暴跌超6%,市值蒸发超百亿美元[3] - 已从澳洲港口驶出的货船在海上漂泊,澳大利亚港口陷入混乱,保险公司被索赔申请淹没[3] - 中方仅允许少量抵港现货以人民币交付,果断通知国内买家暂停美元计价采购[5] 中国供应链优势 - 中国构建了覆盖全球的供应链安全网,不再是被动买家[6][7] -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总储量超过22.5亿吨,第一批高品位铁矿石将在2025年底前装船发运,到2026年年产能预计达6000万至1.2亿吨[8][9] - 通过新建跨境铁路,俄罗斯对华出口铁矿石同比增长22%,部分已使用人民币结算[9] -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改变了钢厂分散采购局面,将全国需求拧成一股绳[9] 必和必拓的困境与妥协 - 中国一年进口铁矿石超过12亿吨,铁矿石业务占必和必拓总营收的60%,其中近八成出口份额卖到中国[11] - 必和必拓表面是澳大利亚公司,实际美资控股接近或超过50%,此次较量涉及中美博弈[11] - 2025年10月9日,必和必拓正式接受中国客户部分铁矿石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要求,覆盖约30%的对华现货交易[11] - 协议由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牵头,于2025年第四季度起实施,设观察期,2026年可能将长期合同改为人民币结算[11]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必和必拓接受人民币结算标志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11] - 中俄贸易中45%使用人民币,巴西也扩大合作采用人民币锁定风险[12] - 截至2023年,四大生产商均在中国港口进行人民币现货交易,逐步削弱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霸权[13] - 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使中国中型钢厂每吨铁矿石便宜8美元,大型钢企一年进口上千万吨可节省数亿元财务成本[14][15] 全球贸易格局重构 - 必和必拓的妥协引发连锁反应,巴西淡水河谷公开表示正在评估人民币结算可行性,印度矿业公司主动寻求合作[16][17] - 美元在大宗商品结算的主导地位出现松动,多元结算体系成为更多企业的新选项[18] - 中国构建多元供应策略:澳矿保规模、巴矿保品位、俄矿保弹性,增强议价能力[18] - 澳大利亚对华市场份额预计将从过去的15-18%下降到10%以下,面临结构性挑战[19]
人民币还是美元?铁矿石巨头低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