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与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旨在推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 [1] - 方案核心是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比重,推动企业从单纯生产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型 [1] - 发展目标为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包括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 [2] - 方案旨在促进制造业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新空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体系奠定基础 [2] 发展现状与背景 - 自2016年以来,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逐渐显现 [2] - 当前发展仍面临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薄弱、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典型模式应用不平衡、统计监测难度较大等问题 [2] - 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和应用拓展 [1] 关键任务与行动 - 方案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及工业设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推进模式推广应用等 [4][5] - 方案提出三项专项行动,分别是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以及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 [4][7] - 七项主要任务和三项专项行动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协同、从模式推广到品牌建设的有机整体 [7] 行业专家解读 - 专家认为方案提出了清晰且具前瞻性的目标,将进一步完善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格局 [3] - 从产业融合角度看,服务型制造打破了传统产业界限,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3] - 数智技术是服务型制造的核心支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3] - 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各服务业态相互依存可构建精密的产业生态系统 [6] - 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是探索新路径的重要尝试,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生态 [6][7]
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 推动产业融合助力服务型制造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