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宏观发展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储能市场,产业从小范围科研示范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1] - 截至今年7月,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668万千瓦/2.26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30倍,稳居世界第一 [2] - 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约为2.3小时,2024年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911小时,较2023年提升300小时 [2] - “十四五”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对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做出总体部署,今年实施的《能源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其功能与定位 [2] -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3] 技术创新与成本 - 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取得多项突破: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突破1.5万次,1175Ah大容量储能电芯实现量产 [4] - 大电芯技术向500Ah升级,系统成本大幅降低,单舱储能容量突破9MWh [4] - 半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4] - 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10余种技术路线,推动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4] - 近3年间,新型储能系统价格下降了约八成 [5]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储能产业链,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的90%和70% [4] 未来发展方向 - “十五五”时期新型储能将进入实现高质量转型的关键阶段,行业需进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 [6] -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坚守安全底线,构建从材料选择到实证测试的多级安全体系 [6] - 需要构建实证可信的市场环境,建立先进的可靠性评价体系及寿命预测模型 [6] - 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鼓励创新 [6] - 未来需重点聚焦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高性能等技术需求,推动多种储能方式协同发展 [7]
5年暴增30倍 我国新型储能何以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