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伟达要做Robotaxi,采用端到端+强化学习|36氪独家
英伟达英伟达(US:NVDA) 36氪·2025-10-14 17:51

公司战略与项目细节 - 英伟达内部正在孵化Robotaxi项目,由高级总监Ruchi Bhargava负责[1] - 项目将采用全新的一段式技术路线,使用一个端到端神经网络,核心是通过仿真技术形成的世界模型对神经网络进行强化训练[1] - 英伟达今年1月发布了Cosmos世界基础模型,该平台经过2000万小时数据的预训练,能生成遵循物理规律的高质量合成视频数据[1] - 项目预计投入30亿美金,未来会在美国落地开城[2] - 英伟达的目标是通过实际项目验证其从GPU芯片到物理AI大模型的全链路工程能力,从而更精准地定义下一代物理AI所需的基础设施与生态标准[2] - 公司可将Robotaxi项目理解为在练兵,旨在打磨AI大模型在自动驾驶汽车上部署和调教的工程能力[5] 行业竞争与市场环境 - 理想、小鹏等企业均已着手打造自己的世界模型[1] - 美国市场Robotaxi落地速度正在加快,Waymo在2025年新增2座城市为无人商业运营范畴,截至2025年4月在美国每周提供超过25万次付费出行[3] - 特斯拉于2025年9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与加利福尼亚州湾区面向公众开放Robotaxi服务,其应用首日下载量超过Uber 40%,并且比Waymo有史以来的最高下载量高出6倍[3]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计划在2026年提出修订议案,计划移除有驾驶员、有物理操控区的既定规范,允许Robotaxi去掉方向盘,同时承诺将自动驾驶车辆的豁免审查周期从以年计压缩到以月计[3] - Waymo在美运营车辆约为700辆,特斯拉在奥斯汀的首批投放量仅为数十辆,行业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4] 公司现有布局与能力评估 - 英伟达已与通用、奔驰、丰田三家车企展开合作,基于英伟达技术合作开发或打造自动驾驶车队,与奔驰合作的L4级自动驾驶车队将于2025年落地[2] - 公司在人才储备、量产级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化、复杂场景数据积累以及实际道路测试经验方面,相较Waymo、特斯拉等头部玩家仍有明显差距[6][7] - 英伟达在2015年便涉足自动驾驶软件开发,但至今未有成功量产上车的高阶智能驾驶软件方案,2024年6月其辅助驾驶软件效果不如Momenta,导致奔驰将中国区多款车型的辅助驾驶业务从英伟达切换为Momenta[6] - 公司内部长期对标特斯拉FSD,在多次对标测试中对特斯拉FSD的跨城运行和接管次数感到震惊,五六百公里的路程特斯拉FSD只接管了1-2次[6] - 公司自研的DRIVE Thor芯片算力高达2000TOPS,大幅提升了端到端模型推理效率,其在AI训练集群和开发工具链上的积累为模型迭代提供了基础[7] - 英伟达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264亿美元,而Waymo为达成当前运营规模累计投入为120亿美元,公司芯片业务的利润能为Robotaxi的长期发展提供充足的试错与迭代空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