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冬蓄力”到“H+美”双上市 解码亚盛医药突围之路
在苏州工业园区,一栋酷似胶囊形状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苯环六碳分子和氢键结构所承载的,不仅是 亚盛医药作为小分子药企的技术基因,更是创始团队三十余载如一日,致力于解决全球"无药可医"临床 需求的"闭环式"坚守。 穿越资本寒冬 一年的研发投入动辄数十亿元,对于创新药企而言,资本的支持犹如氧气。"公司成立于2009年,那时 候国内还没有人做创新药,全球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也很差。"在2009年选择下海,杨大俊称之为"寒冬里 的裸泳"。 明知山有虎,而杨大俊却已不是第一次偏向虎山行。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从事科研期间,杨大俊与亚盛医 药共同创始人王少萌就已盯上Bcl-2靶点,筛选出AT-101这一天然产物衍生物,并以此完成3轮总计1亿 美元融资,于2003年在美国成立亚生医药。 随着产品进入临床,杨大俊决定在国内设立临床前研发中心。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美国 投资人不得不关闭这一研发中心。"我觉得这太可惜了,咬了咬牙决定把它接手过来。但当时的确是没 钱,所以我给了员工自由决定去留的选择权,最后大概有80%的人选择留下继续坚持。"杨大俊分享 道,正是团队共同的坚守,才有了如今的亚盛医药。 "冬天里的第一把火"来自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