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访赖晓明:推进碳市场扩容,研究配额有偿分配

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98.3亿元 [1] - 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1] 市场扩容与结构变化 - 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从单一的发电行业扩展至发电、钢铁、铝冶炼、建材4个行业,市场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 [2] - 行业扩围后,市场主体分布更分散,企业判断差异增加,带来更多交易机会,从结构上促进市场发展 [2] - 2025年上半年成交量、交易企业数量、交易笔数较2024年同期均上涨75%以上,今年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 [3] 市场成熟度与活跃度提升 - 市场交易集中度明显改善,交易不再高度集中于履约前一个多月,日均交易量实现翻倍增长 [3] - 企业碳管理意识增强,很多企业成立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主体能力明显提升 [3] - 上海碳市场开户企业和机构共2200多家,其中控排企业约400家,其余1800多家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带来较高活跃度 [5] 配额分配机制演进 - 上海碳市场配额分配从最初以历史法为主,逐步调整为70%以上采用效率法 [5] - 从全部配额免费分配,过渡到93%-99%免费分配(即少量有偿分配),并开展了履约拍卖和非履约拍卖 [5] -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对可能率先碳达峰的行业尽早采用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方式 [1][10] 地方碳市场定位与发展 - 地方碳市场核心目标是服务当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上海计划扩大覆盖范围,包括拓展行业、增加温室气体种类、降低准入门槛(可能从年碳排放2万吨降至1万吨) [6] - 4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上海地方碳市场配额覆盖量从约1.6亿吨降至8000万吨左右,降幅近一半,但功能作用未减弱 [6] - 上海持续推动环境权益创新,如取水权信托交易、碳普惠机制,研究排污权交易和生物多样性信用等领域 [7]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建设规划 - 推进行业扩容,根据规划到2027年主要工业排放行业都要纳入碳市场,未来两三年还需将4个大行业纳入 [8] - 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重点推进金融机构等符合要求的机构投资者入市 [9] - 参与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两个国家级平台的设立建设工作,助力国家级碳市场基础设施落地 [9] - 政策协调是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难点,包括产业政策与碳市场政策、宏观政策与碳减排政策的协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