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全冗余厂商应有所作为,专家:有车企在测试环节做得潦草

新闻核心观点 - 成都小米SU7爆燃事故引发对新能源车安全问题的关注,行业面临锂电池热失控导致瞬间爆燃的挑战 [1] - 厂商在安全冗余设计、测试环节的差异以及成本考量是影响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1][3][4] - 技术进步如固态电池被视为降低爆燃事故的重要方向 [4] 新能源车安全挑战 - 锂电池作为巨大能量体,在极端情况下易发生热失控,导致瞬间爆燃,为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带来严峻挑战 [1][2] - 事故视频显示车辆燃起明火后,外部救援人员难以打开车门,火势失控前被迫撤离 [2] 厂商安全措施 - 安全措施分为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两个层面 [2] - 被动安全通过电池结构设计中的隔离、散热降温措施来减少热量传导,旨在降低起火概率、延缓火势蔓延,为乘员争取逃生时间 [2] - 主动安全依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发出异常提醒,许多厂商已开展此项工作 [2] -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可通过主动预防碰撞来降低因碰撞引发的爆燃事件 [2] 行业标准与成本影响 - 工信部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实施的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修订了热扩散测试并新增底部碰撞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要求 [3] - 新强标预计将推动行业进行技术准备,企业在电池材料方面增加安全措施 [3] - 安全措施的增加意味着成本上升,不同车企基于成本与产品价格定位,对发生概率较小的安全功能可能采取不同的价值取舍方案 [3] - 电池安全措施涉及不同材料与添加剂的使用,会增加电池成本 [3] 测试环节与技术局限 - 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导致部分车企在测试环节可能相对潦草,动力电池及相关实验的充分性存在差异 [4] - 新强标虽提高安全技术底线,但从业人士认为从当前技术条件看无法完全杜绝爆燃事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 [4] - 下一代固态电池因失控温度阈值大幅提升,被视为能显著降低汽车爆燃事故的技术进步方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