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整体看法 - 外资集团对中国市场持明确看多态度,认为当前市场情绪与估值均处于低位,集团自营资金和产品层面均已重仓中国[2] - 中国市场被视作一片容易获取超额收益(α)的沃土,其市场规模庞大、结构完善,涵盖大中小盘及完整产业链,具有丰富的市场深度与多元参与者[2] - 中国GDP占全球比重近20%,工业产能占全球三分之一,而同期股票市值仅占全球约10%,这一显著落差被视为不合理的低估[2] 重点投资领域与机遇 - 外资机构高度看好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潜力,并建议坚定加大对中国资产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布局[2] - 消费板块被视为长期投资机会,其逻辑在于中国制造已行销全球,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生活方式输出奠定基础,从而带动消费领域投资机会[3] - 机构应紧扣技术转型、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及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以把握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红利[7] 外资机构在华发展战略 - 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市场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本土化战略,从负责人背景的演变可见外资机构本土化的发展规律[4] - 将境外成熟且经过验证的产品与理念引入中国,并与监管保持积极沟通,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是外资机构对中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4] - 外资机构亟需把握中国优越的数字化环境,借助AI等技术推进自身转型以实现业务降本增效,这已被视为必选项[9] 产品运营与投资者体验 - 资管机构发行产品需要注意市场周期性,应尽量避免在市场高点发行产品[5] - 针对“基金赚钱而基民不赚钱”的现象,需要通过持续的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避免追涨杀跌,同时基金管理人有责任通过资产配置等手段使净值曲线更加平滑可靠,增强投资者持有体验[5][6] - 吸引外资需要拓展资产配置的广度,机构应将视野放宽至全球,以利用更丰富的具备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4] 中国市场环境与开放进程 -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被比喻为“小兔快跑”模式,各类市场要素依次放开,从QFII、QDII到股票通、基金互认等制度陆续推出,每一项开放举措都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支撑[8] - 2023年以来数据立法日趋宽松规范清晰,例如浦东自贸区的数据跨境清单“白名单”机制,使得大多数不涉及敏感信息的外资资管机构日常经营所需数据已基本可实现合规出境[8] - 上海在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中的排名从去年第7位跃升至第5位,表明全球投资者重新认识到中国深化开放的决心和对国内科技金融战略的认可[7]
陆家嘴金融沙龙第30期圆桌对话 聚焦外资资管开放深化与产品创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