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充电私有化决策 - 董事会拒绝高瓴资本1.77美元/ADS私有化要约,坚持推进与信宸资本及管理层财团达成的1.25美元/ADS方案 [1] - 私有化价格1.25美元/ADS低于公司每股现金价值1.63美元,引发市场不满,部分股东威胁发起境外诉讼 [1][2] - 私有化被视为避免纳斯达克强制退市的体面选择,可节省数百万美元审计等费用 [7] 财务表现恶化 - 营收从2021年高点36亿元降至2024年18.9亿元,同比2023年29.6亿元下降36% [3] - 利润由盈转亏,2024年净亏损1350万元,而2023年净利润8870万元 [3] - 毛利率从2020年84.7%暴跌至2023年56.5%,因代理模式推广及高额激励费用 [15] 行业系统性危机 - 共享充电宝市场前五大品牌占比高达96.6%,怪兽充电以36%市占率居首但未能转化为丰厚财务回报 [11] - 罗马仕召回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生产的超49万台充电宝,安克创新全球召回115万台,共同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外包代工厂偷换廉价隔膜材料 [8][9] - 行业陷入低价内卷竞争,代工厂采用回收电芯、削减保护电路等低成本手段,引发安全信任崩塌 [10] 商业模式缺陷 - 直营模式面临设备折旧占成本18%-30%、商户分成50%-70%及地推运维三重压力,商户端议价能力最强 [15] - 代理模式下代理商为回本肆意调价引发“充电刺客”舆论反噬,消费者转向自备充电宝 [15] - 规模效应不明显,头部企业扩大规模需让利商户,竹芒科技投建超级工厂但部分生产线闲置推高边际成本 [17] 行业需求被技术迭代击穿 - 手机厂商大容量电池和超级快充技术成熟,共享充电宝仅剩应急、偶发性需求,万亿级市场基本盘被击穿 [19] - 价格从1元/小时涨至10元/小时,而充电宝售价仅三四十元,消费者更倾向购买而非租赁 [19][20] - 行业进入衰退期,最终或仅剩阿里、美团等巨头的协同业务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基础设施 [23]
充电宝正在经历一场「行业溃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