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电池已经具备装车能力 多氟多:从核心材料商到电池生力军

行业背景与趋势 - 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场景正催生下一代电池技术革命,固态电池因更高能量密度、更优安全性和更长寿命被视为动力电池的“圣杯”[5] - 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近半年不断突破,动力电池指数在经历“4.7关税冲击”后快速收复失地并实现底部翻倍的涨幅[5] - 2024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达1175GWh,同比增长32.6%,其中动力、储能、数码电池出货量分别为780+GWh、335+GWh、55+GWh[13] - 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776GWh,同比增长68%,其中动力电池出货477GWh(同比增长49%),储能电池出货265GWh(同比增长128%)[13] - 权威专家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前后实现小批量量产,2030年起迎来更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未来五到十年是固态电池商业落地的黄金窗口期[12] 公司战略与技术布局 - 公司以无机氟化工起家,后打破六氟磷酸锂国际垄断成功转型,业务横跨传统工业、新能源、半导体、核电关键材料四大赛道,形成“基础材料+高端应用”驱动模式[7][8] - 公司构建了以“氟、锂、硅、硼”四大元素为核心的新材料产品体系,并延伸至新能源电池领域,构筑技术护城河[8] - 公司早在2017年就前瞻性布局固态电池技术,启动了硫化物固态电池研发,并拥有核心专利技术[11] - 2021年起公司进一步布局聚合物/凝胶固态电池体系,开发出新型含氟高分子聚合物电解质,为解决LiFSI固态电解质高温热失控问题提供了可商业化的解决方案[11] - 公司依托材料产业优势,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框架,共同进行技术研发[10][12]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公司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已达0.6mS/cm,电池能量密度达340wh/kg,循环寿命超过800周,软包电芯可通过热箱和针刺测试,已具备生产装车能力[12] - 研发团队计划在2027年实现固态离子电导率大于1mS/cm,锂离子迁移数大于0.8,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循环寿命超过1000周的目标[12] - 公司联合国内顶尖院校布局复合锂负极,预期比容量达到1500mAh/g,循环寿命超过500周[12] - 清华大学发布于Nature的论文指出氟取代基可提升电解质高电压下的抗氧化能力,与公司技术方向相符[9][10] 材料体系与产能建设 - 公司是冰晶石、氟化铝等无机氟化盐的全球龙头,产销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并积极开发LiFSI、二氟磷酸锂、含氟溶剂、硅碳负极等新能源材料[8] - 子公司浙江中宁硅业生产的硅碳负极采用多孔碳一步法沉积硅技术,容量大于1500mAh/g,已在国内一线电池企业应用[10] - 2024年2月公司启动总投资52.8亿元的衢州项目,入选浙江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40,000吨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11] - 公司布局锂电池制造环节,旗下广西宁福新能源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产品涵盖动力和储能电池,形成“材料+电池”一体化模式[10] 传统锂电池业务进展 - 公司电池业务经历从2024年短期承压到2025年全面爆发的转变,2025年以储能、小动力为核心的增长势能显著[13] - 2024年公司对原有软包电池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并计提减值,转而聚焦大圆柱电池赛道,产品覆盖20Ah至100Ah,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和轻型车三大场景[14] - 2025年8月公司自主研发的“氟芯”大圆柱电池单月出货量突破1000万支,对应装机规模超1GWh,创下历史新高[14] - 公司为大圆柱电池设计了双侧泄压技术,通过严苛安全测试,并利用核心材料优势研发独特电解质添加剂配方,使能量密度较上一代提升15%,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14] - 公司已形成40、42、46、60、65等全系列大圆柱电池产品矩阵,覆盖20Ah至75Ah全系列规格,在特定市场占据领先地位[15] 财务表现与产能规划 - 公司电池业务毛利率从2024年的2.07%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超9.74%,规模效应与产品结构优化驱动盈利改善[15] - 随着焦作基地新增5.5GWh产线及南宁基地5GWh产能投产,2025年底公司总产能将突破20GWh,2025年全年出货量有望达到10GWh[15] - 公司未来规划与下游户储和两轮车用户深入合作,进一步扩充产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