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可转债市场分化格局 - 10月银行可转债市场呈现显著分化,浦发银行500亿元转债在到期前实现76.5016%的转股率,而全市场超半数存续银行可转债转股率近乎0% [1] - 市场分化格局预计将进一步加强,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愈弱”态势,不同类型银行的转股能力与资本补充路径将呈现显著差异 [1][11] 浦发银行高转股率案例 - 截至10月15日,“浦发转债”累计转股金额达382.51亿元,转股股数30.28亿股,转股比例占发行总量的76.5016% [3] - 高转股率得益于“白衣骑士”力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将所持5631.454万张转债全部转股,增持4.5亿股,持股比例从17.00%升至18.18% [3] - 东方资产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及转股增持,截至9月29日持股数量增至10.73亿股,持股比例为3.44%,另持有可转债860万张 [3] - 信达投资通过“3天闪电操作”在6月完成近1.18亿张转债的增持与转股,合计转股股数约9.12亿股,推动浦发银行普通股总股本增至302.64亿股 [4][5] 成功触发强赎的银行可转债 - 年内已有5家银行的可转债通过强赎退出,累计涉及发行总额达560亿元 [6] - 具体案例包括:齐鲁银行“齐鲁转债”因正股价格触发条件于8月摘牌;南京银行“南银转债”于7月18日摘牌;杭州银行“杭银转债”以99.96%转股率完成强赎 [6] - 成都银行“成银转债”和苏州银行“苏行转债”分别于2月和3月摘牌,转股率分别为99.94%和99.93% [7] - 中信银行400亿元“中信转债”到期前,控股股东中信金控将所持263.88亿元转债全部转股,大幅减轻兑付压力 [7] 转股率低迷的银行可转债 - 全市场存续的7只银行可转债中,除浦发转债、兴业转债外,其余5只转股率均接近0% [7] - 例如上海银行200亿元“上银转债”,截至2025年9月30日仅2217.40万元完成转股,占发行总量比例仅为0.1109% [7] - 转股率低迷的核心原因包括正股价格长期低于转股价格导致投资者转股即面临账面亏损、转股价因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而失去向下修正空间、机构投资者偏好将其作为稳健型资产配置、以及银行自身经营基本面导致市场信心不足 [8] - 转股率长期偏低制约了银行通过可转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能力,影响信贷投放和风险缓冲空间,对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底线的银行压力尤甚 [8] 提升转股能力与资本补充路径建议 - 改善银行经营基本面,增强正股吸引力和市场信心是提升转股能力的基础 [9] - 银行需结合自身定位优化区域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 [9] -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时推动转股价下修,并加强投资者沟通,逐步修复市场预期 [9] - 对于转股困难的银行,需探索多元化资本补充方式,如发行永续债或补充二级资本等,以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12] - 国有大行与优质股份行可能通过股价修复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较高转股率,而大多数中小银行因区域经济承压、估值修复乏力等因素,转股率可能持续低迷 [11]
“白衣骑士”频登场、多数仍陷转股难,银行可转债背后“冰火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