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不能简单套用消费电子产品的逻辑,汽车安全是核心要素,企业需常怀敬畏之心 [1][2][3] - 小米汽车的营销策略过度强调设计、智能等非核心要素,而相对忽视了汽车安全,导致在发生严重事故后引发公众信任危机 [2][3] - 连续的车辆事故和被动召回事件(涉及116,887辆SU7标准版)表明,公司将市场作为实验场的做法存在严重问题 [3][5] 小米汽车的造车理念与市场反响 - 公司创始人雷军将造车理念概括为“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并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是“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2] - 公司高度重视产品外观设计,例如为轮毂设计投入巨大精力,但对安全设计的公开讨论较少 [2] - 针对半隐藏式门把手,公司的宣传重点是“开门更优雅”,而非其安全性能 [2][3] - 在发生“3·29铜陵事故”和“10·13成都事故”后,公司创始人承认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预期 [4] 安全事故与公司应对 - 公司经历了多起严重车辆事故,包括导致人员死亡的燃爆事件,引发公众对其安全性的质疑 [2][3] - 在“3·29事故”后,公司创始人首次公开强调“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并在新车型上将高阶辅助驾驶硬件全系标配 [4] - 2025年9月19日,公司被动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原因为L2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可能识别或处置不足 [5] 行业反思与启示 - 汽车产品的核心逻辑与手机等3C产品完全不同,安全问题事关生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2][3] - 行业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企业必须树立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 行业应杜绝洗脑式传播和过度营销,避免给消费者造成误解,不应将市场作为实验场 [3][5]
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而不是最后一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