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事故与安全隐患 - 2025年10月13日,一辆小米汽车因车主醉酒超速失控碰撞起火,全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在断电后失效,导致救援时车门外拉不开、砸碎玻璃后车内也无法开启,最终造成生命逝去[1] - 此类事故并非个例,2024年3月山西高速和2025年3月安徽高速的新能源汽车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同样因断电失效,引发公众对安全隐患的关注[2] - 2024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比上涨47%,其中约80%集中在隐藏式门把手车型[5] - 中保研2024年碰撞测试报告显示,配备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成功弹出概率仅为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98%的概率[9] 技术缺陷与成本考量 -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过度依赖电子信号,一旦断电或碰撞导致线路松脱,开门就变得困难[7] - 传统机械门锁(带应急机构)成本为数百元,而电动门把手算上传感器、电机等组件,总成本或超出机械门把手,但部分设计采用成本偏低的微动开关,生产简单且迎合“极简科技感”[8] - 隐藏式门把手宣称能降低风阻系数,但专业研究显示,四个隐藏式门把手全部启用仅能降低0.012Cd的风阻系数,换算后电动车百公里续航仅增加5~10公里,优化效果有限[24] - 有车企在品牌发布会上演示,当车速达到126km/h时,四个隐藏式门把手能省下相当于两个鸡蛋重量的空气阻力,但真实效益被指有水分[23] 行业设计差异与验证流程 - 不同品牌在门把手安全冗余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特斯拉部分车型采用“电子控制+机械保底”设计,车门内侧设有带清晰标识的机械应急把手,车门底部还配置固定车门的插销[12] - 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车型、极氪7X等也在内侧设置了机械应急把手或门外预留机械钥匙孔,并配置“一键破窗”拉绳,为逃生提供路径[14] - 更多品牌的安全冗余设计薄弱,主推全电动隐藏式门把手,依赖电子系统,仅采用“半机械式”设计,但实际测试中该操作并不能打开车门,销售人员对断电等极端情况的解决方案含糊其辞[16][18] - 传统车企对安全件有严格的“多轮验证”流程,包括台架碰撞测试、实车翻滚试验及极端环境验证,耗时至少18个月,但部分车企为追求“互联网造车速度”,会简化甚至签“风险放行”验证环节[9] 法规进展与行业应对 - 监管层加速行动,2024年7月工信部启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预研,2025年3月标准起草组召开关键会议,2025年9月24日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拟于2027年1月1日实施[2][25] - 新规核心要求包括:所有车门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操作空间;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机械应急内把手,并确保直观可见[27] - 新规增设“功能抑制5秒”条款,即当气囊起爆等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车门需锁止5秒再解锁,防止碰撞瞬间人员被甩出,并通过滑车实验验证设计可靠性[28] - 新规意味着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将被禁止使用,要求将“安全冗余”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对全球车企包括进口车型均构成挑战[29] - 新规设置差异化过渡期,新申报车型需在2027年7月1日前执行,已获批准车型可延长至2028年7月1日,车企如吉利、长安、零跑、阿维塔等已表示将严格按法规适配门把手配置[30] 行业理念转变 - 事故频发与强制性标准共同推动行业从追求“科技感”噱头向“安全优先”设计逻辑回归[3] - 华为与上汽合作的尚界系列车型已采用传统机械式外门把手,广汽、深蓝等车企启动在研车型调整,特斯拉也透露计划重新设计外门把手系统[32] - 行业反思认为,新能源汽车创新应建立在安全冗余之上,而非牺牲安全追求噱头,隐藏式门把手将告别“野蛮生长”,进入“安全优先、适度创新”的新阶段[33][34]
实探10家新能源车:多数极端情况无法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