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自主创新 - 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于2021年1月30日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2] - 技术研发基于30余年经验,汇集177堆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等多项重大技术改进 [3] - 建立了由2044项国内国际标准组成的完整标准体系,以及700多项国内专利、65项国际专利和125项软件著作权构成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 [3] - 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核心装备实现自主化,国内首堆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88% [4] 项目运营与建设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已连续安全运行超1000天,示范工程两台机组累计发电近650亿千瓦时 [5] - 国内外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达41台,已成为全球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型号 [1] - 漳州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机组,是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 [6] - 项目带动上下游约6000家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供应体系 [4] 国际市场拓展 - “华龙一号”已与巴基斯坦、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意向,是国际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7] - 每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816万吨 [7] - 海外首堆K2、K3机组成功建成并网发电,填补了巴基斯坦近三分之一的电力缺口 [7] - 中核集团与14家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完成179项关键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 [8] 产业链与人才发展 - 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厂共同参与技术研发,5400多家设备厂商承担了6万多台套设备的制造任务 [8] - 形成了超10万人的核电相关技术人才队伍 [6] - 项目涉及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电缆铺设,以及上千人的研发设计团队和近20万人的项目建设参与 [8]
“华龙”腾飞铸就大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