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于9月30日通知国内主要钢厂和贸易商,全面暂停采购任何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已运抵港口的现货[2] - 此举是对必和必拓提出的将2025年长协价上涨15%至每吨109.5美元要求的回应,该价格远超当时约80美元/吨的现货价[4] - 10月9日,必和必拓最终妥协,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签署协议,同意从第四季度起对华铁矿石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28] 市场格局与定价权问题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进口量的75%,年进口量超过10亿吨[6] - 尽管是最大买家,但供应端高度集中,西方四大矿山控制全球70%的海运铁矿石供应,导致中国钢企长期缺乏定价话语权[6][15] - 必和必拓等矿业巨头利用“普氏定价法”等不透明机制操纵价格[15] - 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开采成本仅18-24美元/湿吨的铁矿石,卖到中国价格高达100美元以上,利润率超过150%[10] 行业利润对比与外流 - 2021年铁矿石进口均价飙升至179.1美元/吨,仅铁矿石业务就给必和必拓贡献了173亿美元净利润[8] - 相比之下,2024年中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不足700亿元,重点钢铁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0.71%[8][11] - 澳大利亚每年出口约10亿吨铁矿石,利润达200亿美元,而中国生产约10亿吨钢铁,利润仅30多亿美元,一家澳大利亚矿商的半年利润超过中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年利润[11] 中国的战略准备与筹码 - 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了国内四大钢企的采购业务,形成统一谈判力量,使国际矿企的分化策略失效[17] - 供应链多元化格局已大幅降低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19] - 非洲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储量超50亿吨,相当于澳大利亚两年出口量,预计2025年底投产,且其产出主要面向中国[19][21] - 中国钢铁产量在2024年达10.4亿吨,但城镇化速度放缓使国内需求下降,废钢回收体系完善和电炉炼钢比例上升进一步减少对原矿需求[21][22] 事件影响与市场反应 - 中方停购令导致国际铁矿石价格应声下跌3%,必和必拓股价暴跌6%,市值蒸发50亿澳元[26] - 澳大利亚GDP面临1.2%下滑风险,因其铁矿石出口占GDP的5%,其中82%依赖中国市场[26] - 全球70%的铁矿石贸易将采用人民币计算,中国首次夺得铁矿石定价权[28]
澳大利亚算计过头,铁矿石涨价15%,中方主动掀桌,不做冤大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