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专注于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应用于3C电子、汽车制造、新能源、快消品及半导体等领域 [4] - 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5.3%大幅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3.6%,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4]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21亿元、4.34亿元、6亿元、4.12亿元,毛利率从32.5%提升至49.4%,并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1573.9万元 [9] - 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对EIIR产品需求旺盛、销量及平均售价提高,以及2022年12月与江苏智云天工合并后技术能力增强并推出新产品 [10] - 毛利率提升得益于推出BASH及一休云技术提升效率,以及产品组合优化和规模经济效应 [10] - 报告期内研发开支分别约为0.76亿元、1.78亿元、1.65亿元、1.15亿元,持续进行高额研发投入 [10] 行业概况与发展阶段 - 人工智能演进从专用智能、通用智能发展至具身智能,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自2021年后随大模型技术突破而快速发展 [1][3] - 2024年公司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营收约2.72亿元,位居中国该行业第一 [3] - 据行业指南,具身智能技术划分为G1-G5五个阶段,目前全球行业主要处于G2发展阶段,未来有望向G5通用人工智能演进 [6][8] - 全球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超过8万亿元,中国市场空间将超过2.5万亿元,占全球的33.6% [14] - 市场增长由传统产线技术改造和人力替代驱动,其中技术改造占比约30%,人力替换占比约70% [14]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行业上游为核心零部件及软件算法供应商,中游为机器人本体制造和解决方案供应商,下游应用领域广泛 [11] - 公司处于行业中游,需采购原材料、部件及算力服务,并与第三方合作制造 [13] -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分别为74.2%、64.1%、46.6%及61.7%,存在对少数供应商的依赖 [13] - 行业竞争激烈,公司面临传统机器人公司业务扩张和新兴企业的竞争,可能导致定价压力 [14] 运营与财务风险 -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收益占比分别为59.1%、52.4%、28.3%及41.6%,面临客户集中风险 [13] - 产品使用寿命长导致用户短期内不会重复下单,需持续拓展新客户以维持业绩增长 [14] - 受下游制造业客户付款周期长影响,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分别约1.72亿元、3.87亿元、6.15亿元、5亿元,应收账款压力较大 [14] 公司治理与募资用途 - 公司来自江苏常州,行政总裁张志琦曾任百度智能云业务群组副总经理,总经理潘正颐拥有财务与经济学背景,首席技术官赵何拥有技术研发经验 [15][16] - 本次赴港IPO拟募集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研发、建立海外销售网络、战略投资与收购、扩大生产能力及补充营运资金 [17]
江苏常州冲出一家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IPO,百度前高管掌舵,2024年扭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