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核心发展里程碑 - 公司于2025年登陆港交所,创下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块最大融资额,上市首日涨幅超110% [2] - 2025年9月,公司首个核心产品DB-1303的Ⅲ期临床研究宣布成功,即将迈入上市申报新阶段 [2] - 公司股价在9月12日一度达到563.500港元/股的历史新高,截至10月20日收盘价为340.000港元/股 [1] - 公司已在全球20个国家开展临床试验,覆盖10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超过2700名,其中超50%位于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 [5] 核心产品与研发平台 - 公司拥有10条ADC临床阶段管线,ADC是其在研管线的绝对主角 [2] - 核心产品DB-1303针对子宫内膜癌,已获得FDA与CDE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其Ⅲ期研究对照T-DM1展现出显著优势 [2][3] - 另一核心产品DB-1311靶向B7H3,于2023年7月授权给BioNTech,并启动了全球Ⅰ/Ⅱa期临床试验 [4] - ADC平台具有平台化效应,成熟的连接子-载荷系统如同"通用底座",研发效率比传统单抗高3倍以上 [3] - 公司产品基于四大技术平台打造,共有7款自研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5] 商务拓展与商业模式 - 公司创立"飞轮模式",通过将产品授权给跨国药企获得资金反哺研发,上市前已完成6笔BD交易,合作伙伴包括BioNTech、百济神州、GSK等 [7] - 未来两年,公司能从已有BD交易中收到数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实现"靠BD养活自己" [10] - 2025年1月,公司与三生制药达成合作,旨在借助其成熟渠道推进DB-1303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 [10] - 截至2025年8月8日,与中国相关的创新药BD交易总额在全球占比达52.5% [8] 行业背景与市场表现 - 2020年至2024年,全球ADC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4%,2024年市场规模已突破130亿美元 [6] - 2025年前9个月,港股创新药指数从666.91飙升到1660.66,此后震荡,目前为1397.70 [1] - 行业存在"有BD股价必涨"的现象,一家港股Biotech在药物获批Ⅱ期临床后股价飙涨500%多,随后大幅下跌 [9] - 中国Biotech的全球化优势在于以更低的研发成本获得更快的临床推进速度 [11] 团队与战略视野 - 公司研发团队与第一三共有渊源,首席科学官及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曾参与第一三共重磅ADC药物DS-8201的开发 [6] - 公司自成立起就确定"全球化"目标,战略布局清晰,强调通过"扎实数据"和"人脉搭桥"打破国际偏见 [11] - 公司提出"有格局的卷法":卷平台技术、卷靶点选择、卷临床执行,并鼓励去全球市场竞争 [11] - 公司展望十年后中国出现一批全球顶尖的ADC企业,竞争焦点将从管线交易转向药品救治全球患者的数量 [1][12] 财务状况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3.87亿元、3.58亿元和10.50亿元 [1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期内亏损20.74亿元,调整后期内利润为1.46亿元 [12] - 公司现金储备和管线厚度被评估为足够支撑其从Biotech向Pharma跨越 [12]
创新药重返泡沫时代? 映恩生物朱忠远:行业估值有泡沫不是坏事 对外授权不是创新药公司的目标,而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