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世间再无“狗日的”,满眼全是“黑公关”
腾讯控股腾讯控股(HK:00700) 虎嗅·2025-10-21 12:01

文章核心观点 - 15年前《狗日的腾讯》这篇批评报道成为腾讯战略转型的催化剂,并开启中国互联网反垄断治理序幕 [1][2] - 当前企业舆论环境与15年前形成鲜明对比,批评声音减少,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投诉、删帖、起诉等方式处理负面舆情 [3][4] - 企业将打击“黑公关”与维护营商环境作为工具,可能扼杀合理监督与不同声音,缺乏包容性与自我纠错能力 [6][9] 媒体报道环境变化 - 当前媒体环境充斥着对企业阿谀奉承的软文,批评报道大幅减少 [3] - 企业规模从几亿、几十亿增长到几百亿、几千亿,但容不下媒体批评声音 [5] - 企业公关部门功能转变,更专注于监控“负面舆情”并进行投诉、删帖、起诉 [8] 企业对批评的应对方式 - 腾讯15年前面对尖锐批评采取包容态度,促成自身战略转型 [2] - 当前企业普遍缺乏包容性,将媒体批评视为污蔑或造谣 [5] - 企业以维护营商环境为名,打击负面声音,但自身可能存在虚假宣传或互黑行为 [7][8] 黑公关现象分析 - 黑公关存在三种类型:薅流量型、敲诈勒索型、幕后黑手操控型 [6] - 企业法务公告多宣称抓获黑公关,但很少曝光幕后黑手 [6] - 真正影响营商环境的是企业间的内卷、互黑以及虚假宣传,而非黑公关 [8] 行业生态反思 - 15年来企业规模壮大但胸怀变小,缺乏当年腾讯的包容性与自我纠错能力 [9][10] - 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透明、公平的监督,而非只能接受赞美的舆论生态 [10] - 动辄将异见者扣上“黑公关”帽子的商业环境可持续性存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