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成就 - 新能源装机规模实现跃升,风光年均新增装机由“十三五”的“千万千瓦级”跃升至“亿千瓦级”,2024年达到3.5亿千瓦,2025年1~8月完成近2.9亿千瓦 [2] - 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2025年8月底达21.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近60%,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第一电源” [2]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显著提高,2025年上半年全国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接近四分之一 [2] - 发展格局呈现新特点,形成“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海上风电基地集群、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新格局,并建成近5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实现就地就近利用 [3] “十五五”转型战略方向 - 核心是加快主体能源从化石能源到非化石能源的更替,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 [4] - 强化传统能源兜底支撑和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向“基础保障+系统调节”双重定位转变,并推动油气田与周边新能源联合开发 [4] - 推进新能源多元化规模化开发,加快“三北”地区大基地建设、东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及西南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 [4] - 加快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引导制氢、数据中心等高载能产业向西部富集地区转移,并推进海上风电与海洋经济新业态融合 [5][6] - 加强技术创新攻关,聚焦更大容量风电机组、更高效率光伏电池、更经济储能技术,以及提升可靠替代能力的技术如构网型技术 [6] - 健全市场化发展机制,完善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容量补偿与辅助服务市场,使行业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合理回报 [6] 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 - 用地保障挑战日益突出,大规模发展风电光伏与用地用海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 [7] - 系统消纳压力增大,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要求更高,特高压外送通道廊道资源紧张,大电网安全问题凸显 [7] - 非技术成本不断攀升,部分地方要求附加投资、配建产业、提高土地税费等,影响产业链利润率和降本增效 [7] 未来发展模式 - 以电力为核心强化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构建风光水火储协同发展新型电源体系,并推动算电协同及虚拟电厂整合需求侧资源 [7] - 加快突破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实践场景,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推广绿氢替代,推动氢燃料交通工具发展和加氢站建设,探索风电光伏等地热能供暖 [8] 绿证制度发展 - “十五五”期间需强制与自愿两个市场协同发力,对更多重点用能行业提出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并强化考核,研究建立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核算制度 [8] - 在自愿市场方面,制定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技术标准,强化宣传引导以激活绿色消费需求 [8] 市场化竞争下的核心能力提升 - 需提升科学布局能力,分区域精准研判市场环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项目布局科学性 [9][10] - 需提升成本控制能力,通过优化技术选型、推进智能化运维降本等举措将项目度电成本降至行业先进水平 [10] - 需提升市场化运营与交易能力,通过提升功率预测精度、优化交易策略等方式最大化项目市场化收益 [10] 市场化竞争下的潜在风险 - 需警惕市场规则适配风险,各地新能源参与市场规则存在差异,需针对不同省份调整竞价策略 [11] - 需警惕价格波动风险,市场化收益对项目经营效益影响较大,需关注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 [11] - 需警惕消纳风险,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加使电网消纳压力凸显,2024年西北地区平均弃风率、弃光率分别达到5.8%、10% [11]
21专访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经理易跃春: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