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稀土供应链协议 - 美澳签署协议,核心目的是建立脱离中国的稀土供应链,以摆脱依赖[1] - 协议涉及联合投资与价格保护机制,并联合日韩参与,旨在构建“西方矿产联盟”[3] - 六个月内投资金额达30亿美元,项目资源价值号称能撬动530亿美元的矿业规模[3] - 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超过22亿美元的七份融资意向书支持[3] - 为钕镨磁铁设定每公斤110美元的保底价,高于市场价,以支持澳洲矿企投资信心[3] - 设立战略储备池,允许日韩参与,强化联盟合作[3] 技术壁垒与专利优势 - 稀土分离提纯是核心技术瓶颈,涉及17种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分离纯度要求高达99.99%至99.9999%[5] - 中国凭借几十年技术积累占据领先地位,关键技术包括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理论、碳酸氢镁法、离子型稀土矿浸萃一体化工艺等[5] - 中国拥有439项独家萃取专利,2025年全球新增稀土专利中中国企业占比82%,美国仅占7%[5] - 澳大利亚虽有资源,但本地加工能力薄弱,大部分稀土和锂矿仍需运至中国加工[5] - 技术护城河深厚,非短期投资所能逾越[5] 全球稀土产业格局 - 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近70%,精炼产能占比高达92%,具备全产业链覆盖能力,能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7] - 中国精炼纯度可达99.999%,技术实力全面领先[7] - 美国最大稀土企业MP Materials轻稀土纯度仅99.9%,92%的精矿需送往中国提纯,重稀土分离能力基本缺失[7] - 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供应链紧张,中国于2025年4月对七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10月进一步将全产业链技术纳入出口管制范围[7] - 全球稀土供应链实际由中国主导,西方构建替代链条仍处起步阶段[7] 未来竞争焦点 - 稀土博弈核心是技术与产业链的较量,而非单纯资源争夺[9][11] - 中国凭借专利、工艺、人才和产业配套优势,持续巩固主导权[9] - 西方通过协议、投资和联盟试图突破,但技术积累非一蹴而就,短期难以撼动中国地位[9][11] - 未来竞争取决于技术与产业链发展速度,目前中国优势稳固,西方“去中国化”之路漫长[11]
西方应战中国稀土管制,想要一举改变全球稀土格局